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节选自许地山《落花生》
诵读感悟:
文章通过对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花生好处的描写,阐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既“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花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也可以称之为美食吧,对于喜爱的人来说,它当然就是美食,比如作者一家。居然因为花生收获而举办收获节,而整个收获节里的食物也都是花生。
其实,花生对于我来说,也是美食,我也喜欢吃花生,什么水煮花生、炒花生、酒鬼花生、花生酱等,我都喜欢,甚至是完全不加工的花生我也一样喜爱,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或者经过暴晒以后吃进嘴里可以嘎嘣响的,我都喜爱。
其实,大家喜爱花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中所说的“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等,这些都是花生给人的直观感受。
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喜欢花生,还因为花生的营养价值高,比如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卵磷脂,胆碱,粗纤维等,经常吃花生还有抗衰老,增强记忆力和滋润皮肤的作用,花生的全身都是宝,即使是看上去无用的花生衣,也有着凝血功能,因此花生又被称为“长参果”。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揭示着一个道理,花生它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但是,这么有用的东西,它却只将自己的果实埋于地里,从不去炫耀自己的累累硕果,不向其他的高挂枝头的水果一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这篇文章,我记得读书时学过,但是,可能基本上读书时学到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吧,昨天读文章时,我还是对一个“落”字心生好奇,于是百度搜索,为什么“花生”被称为“落花生”?原因是:花生的花落了,子柄房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做落花生。
不过文中落花生的“落”并不是我上面所搜索之意,而是成熟之意。
其实,在读文时,我脑子里还有一个想法,作者说“做人要做有用之人”,那么作者及作者的父亲都是有用之人吗?对于作者的名字,我并没有多少印象,可以说是很生疏吧,也许是我太孤陋了吧,还有作者的父亲,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能有这么深的感悟?究竟何为有用之人?
于是我又一次百度搜索人物简介。
许地山,毕业于燕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设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
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清代台湾33位科举进士之一,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许南英毅然投笔从戎,统领兵丁扼守台南,抗击日寇入侵。
人物简介一搜,立马对作者及他的父亲心生敬意,他们确实如落花生一样,虽朴实,却积极的发挥着自己巨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我相信像作者及他父亲这样的人,在旧中国及民国时期应该有很多,他们都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做着许多的工作,启迪着越来越多的国民,直至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直至后来的抗日运动,都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奉献精神。

何为有用之人?不言而喻,就是那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么怎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实平凡如你我,如工地工人、如酒店收银、如废品回收、如医生、护士、教师等等等等,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好像都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温饱在奋斗,其实我们也同样是在为社会进步做着贡献。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愿我们都能如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骄不躁,做一个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