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这一篇散文里这样写道:仿佛这座古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年。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祭坛四周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样一篇以时间为开始的散文,它注定要以对生命的抒写为主题。
在史铁生的文字里,无处不透着对生命的探索,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和感悟,当面临苦难,有些人选择逃避,他们把生命通过物我两忘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走向虚无,消失在大自然的万物世界中,而在史铁生豁达的背后,却是生命的挣扎与反抗,这是一种绝望之后的精神反抗,看似同样的安静,前者是屈服于苦难,后者却是超越于苦难,虽然看似相同的处世方式,但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哲学,这就是史铁生与其他人的最大不同。
从散文第一部分开始对地坛的描写,时间与生命在这里开始,被坐轮椅上的自己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于是就有了一种存在主义哲学里那种“人被上帝抛到这个世界”的感觉,人必须承担自己的命运,而苦难由谁承担全凭偶然,在地坛史铁生看到了时间,看到了生命的循环往复,他在散文中这样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一个结果,所以生命的终结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生命开始与结束的答案,开始与结束都不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件事,这是对命运无常的所有外在责任作出了一个哲学化的审判,而面对苦难,剩下的你只有去选择如何的活下去、怎么的活下去。当把每一个人的一生放到四百年的地坛生命长河中,他们都是荒诞的、无常的、随意的也都是偶然的,如他看到那个具有长跑特长的运动员,最终一生都没有被“伯乐”发现,最后当有人告诉他可惜没有在十年前遇见你?他也是无奈的一笑。
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命运把弱智与美貌同时赋予她的时候,上帝也并没有给她做出任何的解释,就如萨特所说:对于驶向何方,我们一无所知,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在现世存在中自由的选择。史铁生在文中把生命比作一种味道,一种说不清的味道,它不能用语言来复述,甚至不能用记忆来留存,你只有你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就是地坛在史铁生迷茫无助的时刻,最具有意义的启发和感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一共分七个部分,虽然篇幅较长,但却散而不散,在散文的第二部分,史铁生开始写他的母亲,通过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整篇散文,就如是几个圆构成的同心图案,史铁生、地坛和母亲的交错,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主体美学结构。
当史铁生通过努力使自己通过写作获得了人生成就感的时候,他却又陷入了“欲望”带来的人生苦恼,他确认这不是母亲期望一个儿子要走的一条路,于是人生又给他带来了一个关于欲望的哲学命题,他说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人与欲望是同时存在的,消灭了欲望,也就消灭了人性,对于人与欲望的重新理解,他对自己的写作与虚荣感重新进行了审视,最终明白自己为什么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人质,也终于明白他的人生不能是活着为了写作,而是写作为了活着。
他在文中这样说:可她(母亲)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而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作者回忆母亲所面对的苦难,始终在思索如何“活着”,什么是幸福的活着,从而没有在自己成名之后,迷失自己,而是选择了继续追求一种不被“人质”化的人生自由,在文中,史铁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演员就像是一个人质,每一个观众都巧妙的粉碎一场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以为这场戏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观众都因为离舞台太近。
他其实是告诉我们,每一个懂得人生的演员,都应该知道戏如人生,自己能做的就是演好每一场戏,因此戏里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有通过角色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你混淆了活着本身和活着的目的,那你就失去了通向幸福的路,你只有专注于属于自己的戏,把戏当自己的人生,你才不会把人生幸福的手段当成目的,而失去自我的人生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你用人生去演好属于自己的戏,幸福来自于过程,而不要以为这场戏与自己无关。
因此史铁生知道,写作不是母亲期望自己应该走的路,而幸福的人生过程才是唯一的意义和价值,醒悟的史铁生终于明白了他不必再担心写作,也不必担心自己终将会枯竭的灵感,因为他知道,人活着的问题,在其生命结束之前是写不完的,于是这种感受终获得了灵魂上的自由。
一个地坛一个自己,一个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母亲,三个生命的重叠,随之在之后的几部分内容里,史铁生把这种生命与时间的窥探,逐一的刻在地坛这个时间的胶片上,十五年的时间,如今在这段记忆的痕迹中,却只剩下一对旧人。
一个园子,满是时间的痕迹,悲与喜,荣与哀、生与死都被这个园子见证,生命的存在与虚无,我们都看不到,摸不着,但只有地坛这里,生命有了颜色,有了形状,这都是生命的样子,当史铁生面对生命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的时候,他的悲伤和痛苦就会让这种博大的胸怀所容纳、包含直到烫平他伤痕累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