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八则。
1、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yuè)。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
傅佩荣注解
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孔子的学生中,胆敢给老师脸色看的,也只有子路一人了。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她想请孔子帮忙参政,又无真心任用之意。正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她发出正式的请帖给孔子。孔子之前曾推辞一两次,但这次没有理由再拒绝,只好勉为其难地赴约。会面之后,他们一行人坐马车出来。卫灵公和南子坐在前面,孔子的马车尾随在后,像是表示支持之意,别人看了会觉得孔子被收买了。
子路对此事深感不悦,他大概还记得“名不正,则言不顺”(【13.3】)的教训,所以无法释怀。他的不悦之情完全显露在脸上,因此孔子才会对他发誓。“矢”即发誓。
孔子认为自己做得对,因为他依礼而行。国君夫人出面正式邀请,拒绝就显得失礼。赴约后,坐在马车上招摇过市,也真是无可奈何。如果做得不对,就由“天厌之”吧。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合乎天命,所以会说出“天厌之”一语。
孔子口中的“天”,不是一般所谓的“穷则呼天”,而是他真心信仰的对象,意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同时天也是他的使命之来源,亦即“天命”(【2.4】)。一个人只要问心无愧,依礼而行,又何必在乎别人的误会呢?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这一则里面讲的故事,也是历来大家觉得孔子有些不妥的一件事情。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历来声名不好,“有淫行”。实际上南子已经把控了卫国朝政,孔子到了卫国,南子邀请他去见面,孔子不得已只能去见。
于是子路就不高兴了,认为孔子去见一个这样声名不好的人,是非常不妥的。孔子为了消除子路的疑心,就发誓说,如果自己有不合于礼、不合于道的事情,上天一定回惩罚自己的。孔子到了卫国,居于上位者要见他,他也是推脱不了的。但不管见什么人,只要自己意志坚定,是不会受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子路信道还没到最坚定的程度。不过,“爱惜羽毛”也总是没错的,倒不可深责子路。
4、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章特别有意思,之前都是孔子教育学生,而这一段,是孔子要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大概子路认为孔子去见南子不合乎礼仪。而孔子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孔子不是以师长的威严来教训子路,而是用真切得情感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我觉得这一段是为人师表,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当学生或者孩子有不同意见,或者指出错误,你是怎么做的?
孔子教育学生,当父母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我想,他应该也是如此教育学生的,如果老师有哪里做的不对,也要劝阻。
【4.18】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服事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让孩子对于父母所有的话都是言听计从,相反,孔子认为,发现父母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