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知道这一套系列书籍是通过一位大咖推荐《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下来觉得简单易懂,于是去找了陈志武先生的其他书籍来读,分别入手了《财富的逻辑》1和2,《金融的逻辑》1和2。
陈志武先生作为一位知识非常渊博的经济学家,视野非常开阔,在早年间他提了非常多的中国制度上的问题,并通过历史去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针,现在去看很多已在改进或者逐步的完善中。《财富的逻辑》1出版的时间在2015年左右,书中后记写到很多内容都是在2007年中期之前陆陆续续撰写和发布的内容。书中不乏普世的概念和现象,那是对我更有吸引力的内容,所以在这份阅读笔记中会更多地呈现这些内容。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价值是附着在物品上的,因此生产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创造更多价值。新的价值观认为价值并不完全是附着在物品之上,也可以来自金融交易、财富投资管理、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休闲养心等服务业,这些服务提高了资产配置效率、拓展了人生体验、开阔了视野,这是价值观非常显著的改变,价值载体从有形到无形。
传统的价值观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谁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这是一种“地大物博"的财富观,正因为这样的财富观,所以以前国家争夺资源,拓宽财富的方式依靠是打仗。在落后的农耕时代,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自然拥有更多的财富,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代社会,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科技革新创造出了自然的替代物,那些自然禀赋具有优势的地区,财富反倒不一定多。
经济增长的要素里面有几个是特别重要的,分别是自然禀赋、劳动力、土地和制度架构。曾经自然禀赋决定了一国的富裕与贫穷,但是自然禀赋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禀赋优势被稀释。而今各国的差别主要是制度的差别,它成为了国富国穷的核心维度。
举个例子,根据“地大物博"财富观,纽约帝国大厦建设费用高,存在的历史长,大楼账面价值很高。可是,如果一夜之间。废掉了对私有财产和无形财产的保护,那就意味着大楼里的一切都不再属于个人或者公司,其账面价值就会立即变得一文不值。也就是说,纽约帝国大厦现在的价值取决于他未来能带来的现金流。但这些现金流的多少,最终受制于制度机制(保护保障制度)和金融创新(财富创造速度)。
制度也有好坏之分,有一门学科叫制度经济学,这门学科里判断一个制度的优劣方式是看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与深化,如果是有利的,那它就是制度资本,如果是不利的,就是制度成本/制度障碍。制度障碍可以体现为行业准入审批,对市场的行政管制,还有许多灰色和朝令夕改的规章制度。
我们一直在提倡要民主、要法治,但其实纵观全世界成功的民主国家只是少数,民主和法制也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的高效和政治的稳定与清廉,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民主和法治呢?
虽然民主和法治自身并不创造收入,但是他们可以让同样的勤劳创造出更多的收入,让同样的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许多国家选择民主制度,其实更是现实的需要---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就是民主制度的核心—对权利的监督问责。
在资源分配上除了有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外,还有一种分配方式---权力原则,也就是说哪个地方在经济规划过程中权力越高,得到的资源就越多。根据历史经验,往往在权力原则下,资源都会向国有企业倾斜,要是国家制度完善还好,至少权力是受到监督的,如果在制度不发达的国家里搞国有企业,腐败和贪污就会无处不在。因此,一个国家如果制度不发达,越不能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在世界的普及是一个近代的现象,在1980年前后达到了最高峰。自英国1982年的私有化开始至今,国有企业民营化后的效率,生产力负债率甚至就业率得到了改善。民营企业因其自负盈亏的特点,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前提是国家有产权保护。产权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写不写进法律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共识的问题。也只有在一个国家制度完善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才能够发挥出提升资产配置效率创造财富的作用。
虽然这本书读起来并不难,但是我在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的时候,把大书中的内容串起来非常难。这本书我的卡片生成的并没有特别多,而每张卡片上面的内容其实都特别的散,还有一些关于政治的敏感话题,因此极其难写。好在我感觉我已理顺了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突破的过程。
2021年0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