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西达雅
清理手机相册,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这是小城赴利比里亚维和防暴队员凯旋归来的照片,身着维和部队制服,斜挂绶带,手捧鲜花,竖起大拇指的维和队员代表,正在讲述他们在国外维和防暴的经历。
他声如洪钟地讲述,却又都轻描淡写地带过,枪战、炮火、残肢、血肉,似乎这一切事关生死的镜头只是电影里的帧帧画面。
但是我们知道,战场上的每一秒钟,每一次战斗,都有可能夺掉一个人的生命,所以这些轻描淡写下的暗流涌动,是中国军人的克制,是坚强,是勇敢,是无所畏惧,是大爱无疆。
01
小肉丸的爸爸是一个士官,她出生到现在五岁了,见到爸爸的次数屈指可数。
妈妈前年考上了镇里的公务员,是个警察,从此和爸爸分居两地。当然,即便没有考到镇上,妈妈和爸爸也是时常不能见面的,因为爸爸每月只有两次能离开部队,回家陪陪妈妈。军嫂这个身份,注定了是孤独的。
妈妈怀孕的时候,妈妈生小肉丸的时候,妈妈坐月子的时候,爸爸都只能在远端,通过视频默默注视、轻声安慰,一个拥抱、一次抚摸都是奢侈。
妈妈和爸爸吵架了,又和好了。有过误会,也有过争执,但妈妈理解爸爸的难处,身为军人,是有使命的,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牺牲自己的小家小爱,去成全大家的幸福安宁。
在妈妈的教导下,小肉丸时常自豪地给班里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爸爸,虽然爸爸只是照片上的穿着军绿色笔挺制服的身影,但同学们都很羡慕她。
有一次老师问大家,长大了想要做什么呀?才5岁的小肉丸居然说,要像爸爸一样,做一名军人,要保卫祖国。
军人情结是存在的,我身边很多的军人家庭,他们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的,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一批批投身部队、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
02
杜磊(化名)是一个在边境驻守的边防武警。暂时还属于部队编制,国家的政策下来了,要在这两年实现部队改革,边防武警要划归警察了。
杜磊曾以为自己要当一辈子兵的。他本身就是个兵哥哥十足的大男孩。
他高中毕业进的部队,是个标杆似的人物,各种体能成绩、技能比武都能拿到耀眼的名次。优异的表现让他能够到武汉科技大学学习,他学了信息科技,至今效力于边防事业十几年了。
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也是一个思想先进的军官,他从来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能够左手拿着77手枪,右手插兜,准确射中10个10环;他能活学活用,在边境没几年就把接壤国的小语种说得和母语一样好,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案干活。
他亲手抓到过走私毒品的跨国集团,手刃过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也饮泣捧过牺牲战友沉重的骨灰,功绩簿上一笔笔都是他和战友搏命而来。
杜磊现在还没有结婚。父母远在北方,都操碎了心,每年回家探亲都要给他张罗相亲。他不是不想结婚,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他说,他希望他的爱人像他一样,能理解他的追求,能支持他一辈子献身部队的梦想。
但是现在有几个姑娘能够像小肉丸的妈妈一样,能够忍受思念和孤独,独自在这喧嚣热闹的世界等候一个军人回家?
03
李阿姨的儿子也是一个兵。但当她儿子决定报名参加维和警察防暴队筛选考核时,她就后悔送他进部队了。
她说,一开始只是想让儿子改掉那些臭毛病,整天玩手机、留着长刘海、逃课打游戏了还撒谎……
入伍确实让李阿姨的儿子改变了不少,不说别的,单说那一头板寸,那炯炯的目光,我们都不敢认这是我们楼下那个眼睛斜斜、刘海长长的麻杆男孩了。
他黑了,壮了,眼神也定了。
作为邻居,看到阿姨的眼泪,我也说不清楚自己是希望他能顺利通过考核,还是不希望。
我们一方面感恩于他们的付出,一方面当他们是我们亲近的人时,又惴惴不安。前方的战场充满了危险,炮弹不长眼睛,一个不小心就是缺胳膊断腿甚至丢了性命。他们像是在刀尖上舔血的勇士,令人敬畏。
04
当这一批回来的防暴队员和家人相拥而泣时,我在他们家人脸上看到了如释重负,看到了对儿子、丈夫、爸爸平安回家的欢天喜地,而对于即将出发的维和队员,等待他们的是未知,是不安,是恐惧。
怕吗?能不怕吗?然而,这就是一个军人的使命,是服从命令,是保家卫国,是奉献牺牲,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