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所谓思乡,最先觉知的是你的味蕾,是舌尖想念妈妈烧的那一口菜了。
此时此刻,我感同身受,那份念想是自己的妈妈从小到大一勺一勺喂出来的。
两年前,老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围着锅台转,旁人无从感知,不过也只是再也难吃到她烧得饭菜而已。安慰人的话肯定没毛病,可于我而言,心里的那方天地从此塌陷。这几十年的习惯真如针戳泡沫,瞬间幻灭,随之而来的即是无时无刻的黯然神伤。
我现在很多做菜及生活的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妈妈的影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刻意地在模仿妈妈烧菜的味道了,吃着相同的味道,想家的滋味会淡些,周遭的一切就都不再那么对抗了。
“儿子,一个家穷一点没有关系,住的地方弄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吃得东西做得板板正正、有模有样的,别人才不会更看低你!”几十年前,只觉唠叨啰嗦,而今想来,妈妈才是活得最通透的那个人,尽管她一个字也不认识。
小时候,住的白墙青瓦的老房子,地面都是泥地,但爸妈的房间总是被妈妈收拾的一尘不染,整整齐齐。特别是床上,床单叠得挺括板正,被子叠得棱角分明,枕头上永远要盖上颜色匹配的枕巾,旁边随时摆放一瓶常见的花露水。记忆中有不少次弄皱了爸妈床上的床单,最后一定免不了妈妈的数落甚至挨打。疼痛和教养应该是有记忆的,好像我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在走妈妈来时的路,每每感知之时,心头暖意翻涌,这算传承,还是就像把妈妈带在身边一起老去?已经完全分不清楚了!
这世上任何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妈妈烧的家常菜。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哪怕只是一碗简简单单的咸菜。妈妈做饭很好吃,不仅好吃,搭配和摆盘还挺美的,荤的素的,总能找到最恰当的伴侣,这也算是一种天份吧,老天没让她念书,但是给了她持家的贤惠和天赋。也因为她的贤惠和天赋,让我们兄弟俩度过了不算清苦的童年。不是有句话吗,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他的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他的童年,我属于前者,这得真的要感谢我的妈。
以前的年夜饭,妈妈是绝对的主角,三十一早就开始忙活开了,分类、搭配、卤肉,和音乐会的大指挥一样。一家人因为她的年夜饭,美滋滋的。可现在呢,俨然不是那个滋味了,少了点什么?但转念一想,她只要还坐在那个熟悉的位子,看着我们说说笑笑,于我就是一种安全感。
以往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妈妈早早地就打来电话:“儿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吃点好的,在外面千万别亏了自己,妈想你诶!”其实就那句牵挂,比什么都好!如今也记不太明白了,也就在那时起,我心里默默地就下了决心:以后就不过生日了,因为没有妈妈记起来的生日索然无味!等你记起来了我再过!
我其实挺没劲的,有时也在想,与其将这些落在文字上,不如偷偷地跑回去看看她,给她卖点好吃的,陪她聊聊天,听听她数落数落我爸。但总是事与愿违。最后也找了很多让自己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很牵强,也很傻X,以后要抽自己两下!要改!
我和妈妈经常用什么样的话来互相逗趣呢,就是“关起门来过自己家的日子,别人家也是关起门来过自己家的日子,只要家里面的人身体健康,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强。”很多次我们就是站在厨房的灶台那边说的,往往说着说着妈妈就露出了微笑,那一刻,她应该是幸福的,可不知道现在妈妈还能记得起来吗?
我能在万千尘世遇见王女士,是莫大的福赐。挺好,过去挺好!现在挺好!未来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