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室中,来访者虽然是因为生活中遭遇某些困境而来求助,但是来访者在咨询过程都会经历一个阻挡咨询有进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
比如,激怒咨询师、突破咨询设置等等,这些都是来访者在无意识中通过行动去阻挡咨询有进展或者自身发生改变的感觉。
既然来访者有改变的愿望,为什么会在咨询中无意识地阻挡咨询的进展呢?
在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中,有一股阻碍自己愿望实现的力量,我们需要了解他从心理层面来说,从小长大,在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对于一个婴儿而言,在我们还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心里也是拥有各种各样的愿望。
这是根据婴儿自然的生理需要所决定,比如,婴儿饿了,需要吃去消除饥饿感;婴儿冷了,需要穿衣服或者盖被子,消除寒冷的感觉。
这就是婴儿的原始愿望,这个愿望是没有办法通过言语表达,甚至我们还不能够用任何明确有效的方法表达。
在婴儿出现强烈感受的那一刻,甚至还不知道除了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存在。婴儿在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哭。
哭的过程中,是没有情绪的成分。只不过照顾者听到孩子哭,就能理解孩子有一个需要。
孩子的哭本身并不是一个请求,并不是有意识地希望照顾者来为他做一些什么。
他只是因为自身有难受的感觉,他就哭,他希望把那种难受的感觉去除掉。
所以这种哭也是一种行动,它是想把内在的感觉扔出去的行动,这种行动我们可以称为宣泄。
婴儿的哭,这种宣泄的行动,虽然不能让他去除掉难受的感觉,但是能够让他不再那么的焦虑。
当照顾者听到婴儿的哭声时,能够意识到婴儿有某种需要不能自己完成,于是采取行动让婴儿的情况得到改善。
这个时候,婴儿才能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另一个人存在。那么婴儿就能从原本浑然一体的状态进入到有你有我的二元状态。
在二元状态中,婴儿逐渐能够发展出有情感连接的二元关系。渐渐地,婴儿从只会宣泄,只会哭,再到他发现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会发出请求。
他越来越多的把内在的原始需要转化成请求,请求照顾者满足,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情感需求。所以,身体上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被转化成情感需求。
被转化成情感需求有什么好处呢?
因为身体/生理需求没办法控制,就像我们饿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饿。这样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不安全感、匮乏感、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是情感需求,两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可控。这个部分是相对地可控,因为另外一个人,比如妈妈、伴侣等,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意识,无法真正的控制他们。
随着继续发展,才会逐渐进入更加成人化的状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一定程度的亲密关系,也能请求获得回应,可是当这种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候,对方总会回应不了,我们总会失望。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自己获得一种更加确定能够获得回应的方法。这个时候,就逐渐进入一个社会规则的体系。
比如,一个来访者能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他所面对的问题是,他太过依附于伴侣,无法发展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人际关系。
这就是我们说的三元世界,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在依附于一个人,不再向一个人请求,而试图向社会规则靠拢,希望能够依靠在规则上。
这时候,被照料者通过依靠规则可以发现,照料者也需要遵守这种规则。于是,被照料者进入学习规则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学习语言,标志着我们开始进入社会规则体系,通过语言表达出我们的需要。
同样,我们的愿望需要他人帮助我们实现,当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会退回到前语言期转而用行动去表达。
当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无法觉察到其背后的意义,所要表达的愿望,咨询师此时此刻需要用语言帮助来访者厘清其背后的意义以及与感受有关的愿望。
所以,咨询中阻碍自己进步的关键,往往是未能意识化的潜意识部分,它会一再地通过行动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