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在深圳,一座以高速发展而闻名于世的经济特区,诞生了一家叫腾讯的公司,它参与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摸索,开拓,迷茫,裂变的一系列进程,堪称业界“活化石”。
十八年后,在上海,一位叫吴晓波的财经作家,以深刻,独到,纵横捭阖的叙事手法,写出了《腾讯传》,给世人展示了这家互联网巨头风云变幻的历史,被世人广为传诵。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一代人,被腾讯的产品裹挟从活力勃发的少年成长为中流砥柱的青年,从QQ迷到微信迷,我们见证着互联网产品的迭代更新,也见证着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光阴的故事。
在《腾讯传》里,吴晓波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这家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流水线,从即时通讯到社交网络,从互动娱乐到网络媒体,从电子商务到游戏竞技,百花齐放。一件件,一桩桩,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些或美好或迷茫的青少年时光,透过字里行间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知晓了这些互联网产品背后的理念和故事,也了解了这家互联网企业以怎样的精神和服务意识成为了行业巨头。
翻开腾讯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互联网企业十八年的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接入中国,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拉开了互联网发展的序幕,各大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紧随其后。21世纪初,深圳的腾讯公司以横空出世的方式填满了国人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后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也以创造性的姿态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BAT的巨头们重塑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读《腾讯传》,我们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读《腾讯转》,我们也在看观看一家企业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的十八年进程。
读《腾讯转》,吴晓波也揭示了这些历史风云背后所蕴藏的三个对立的命题。
必然性 or 偶然性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认为腾讯的成功是因为搭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快车,国家政策倾斜以及人口红利带来的用户爆发式增长,从而偶然产生巨额的利润。而《腾讯传》里也恰巧告诉我们,任何看似偶然性的背后往往藏着必然性的一面。
以马化腾为核心的领导团队,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的过程,始终坚持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以及以技术为导向的意识,才能推动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中稳步前行。有这些兢兢业业的团队通力合作,成功对腾讯来说,是必然性事件。
创新 or 模仿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腾讯传》里,针对腾讯各类产品诞生的历史沿革,让我们再次回忆起QQ和 QICQ, 腾讯网和搜狐网,拍拍和淘宝,朋友网和人人网等。一时间,各类炮轰腾讯产品抄袭的声音不绝如缕。
吴晓波通过大量采访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创立者,首先应该是一位模仿者,通过模仿,求同存异,去伪存真,而后建立自己的特色,这就是腾讯。
正如书中最后所描述的,腾讯之后涉足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开创了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拥有的专利和技术也让这家企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中式互联网 or 西式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任何一种企业,不管用何种方式经营,最终极的目的是创造利润。从创立公司之初,腾讯被人诟病为不符合西方互联网模式的东方互联网企业,到后来成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半壁江山,从西方思维的追随者,到东方模式的开创者,腾讯已经走了十八年。
《腾讯传》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西方的互联网思维还是中式的互联网思维,盈利模式和适合本地发展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在长久的追随和学习之后,摸索出适合东方国情的经营模式才能使腾讯这些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后记:
晓波老师的作品,从《激荡三十年》,《大败局》,到《跌荡一百年》,再到如今的《腾讯传》,除了讲述企业的本身故事以外,还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马化腾作为第一代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伴随企业一起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民族情怀。
这些有情怀,有个性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是中国社会活力和繁荣的源泉,也让中国社会不断燃烧和沸腾。
我们即将进入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后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中国能诞生更多的腾讯们和马化腾们。
十八年的光阴故事,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正如吴晓波老师的所说“我只是写了腾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我无法预测未来”。
晓波老师的故事还没讲完,未来还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