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学习之道》前言说这本书适合数理恐惧者和数学狂热者。前两章介绍大脑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专注模式下,我们比较容易学习一些有一定基础和练习的知识,因为此时的脑部活动能够按照之前熟悉的路径行走,感觉轻松容易就达到深度;缺点是有可能南辕北辙,在熟悉路径中行走,就很难发现其他的活动路径。在发散模式下,我们的脑部活动就像玩弹珠,溜到哪就是哪,是广泛散漫的,比较适合接触新鲜事物,发现新的方法,比如谱曲子,想点子等。缺点是不受控制,没有调理。因此,我们应该先用发散模式却发现新鲜事物,有一定了解后,再用专注模式去学习,这样就能事半功倍。可是,这两种模式怎么切换呢,就是书中下一步要讲的内容。
今日阅读《学习之道》第二章
解决棘手问题的方法,先要借助于专注模式调动全部注意力。当苦思冥想没有结果时,可以切换到发散模式。
激活发散模式的方法有这些:
运动法:慢跑,散步,游泳,踢球,跳舞
安静法:开车或坐车兜风,涂鸦,泡澡或淋浴,听纯音乐,冥想过祷告,睡觉
同时,还有一些平常被我们用来稍微休息一下的方式,它们其实更可能反而把你拖入更专注的状态耗费你的精力,比如这些:
打游戏,上网,和朋友聊天,主动帮别人处理一件小事儿,阅读休闲读物,看电影电视剧。
这些我都有深刻体验,比如吃完饭了好想码字,坐在电脑前的那一刻思维非常活跃,电脑打开看看消息之类的准备休息一下在开始写,而事实是等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很疲惫了,原来是因为本来是想休息打开发散模式的,结果一不小心就打开了专注模式,任何事情的专注模式都会耗费你的精力。
终于明白了,以后想的同时就开始做,才会保证精力的不浪费,从而避免拖延。
今日阅读《学习之道》第四章“组块构建和避免能力错觉”。
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概念时,首先进入脑海的是零散的点,大脑有四个活动区,这些点分布在各个角落,用来回无规律的线缠绕着,所以会让我们感觉每个点都好像懂了,可是实际运用起来却像一团乱麻,别人一点拨,马上就懂,不点就不懂。这是因为大脑的组块能力没有开发,没有把知识点打包组块。构建组块有三步:
1.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获取背景信息。
当组块构建成功以后,即使有些零碎知识点不清晰,也不会影响大局。
另外,我们在学习时常会产生能力错觉,什么意思呢?我上学那会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做题目的时候看着答案我都懂,每一步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这类题型我完全明白了,可是不看答案,我自己做又不会做了。当老师以后,讲课时学生都听懂了,问他问题都能准确回答,可是让他自己做练习又不会做了,这就是能力错觉。因为在听的时候或者看答案的时候,你以为你掌握了其实只是小和尚念经罢了,就像我们复习总喜欢看书或者笔记一样,都是能力错觉下低效率的学习方式,看很多遍感觉很熟悉了到了考场就不会写了,要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不是重复阅读被动获取知识。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下一次重读开始前的间隔时间的回想。当然间隔时间不能太久,否则你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day 13 星月 阅读打卡
今日阅读《学习之道》第五章和第六章“预防拖延和小恶魔无处不在”。
预防拖延最重要的是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拖延本身就是坏习惯作祟。它在开始只是一些小恶习,开始拖延只是因为大脑遇到不喜欢的事就自动逃避,逃到开心的事那里去了。这样容易欺骗自己不做这事很开心,其实这开心只是短暂的。慢慢的就陷入了拖延的陷阱,拖延会成瘾,然后变成了习惯。
而习惯就是大脑进入预设好的小恶魔状态(出窍状态)。拖延是坏习惯,可是也有好习惯。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当我们在做出习惯性动作的时候,不用集中注意力思考,这就节省了力气。
习惯分为四个部分:
1.信号 识别出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一条消息,有人路过等等,被打断以后要至少10分钟才能重新回到专注状态中。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我们往往在无意间就开始了拖延。我们要养成新信号,比如关闭通讯设备,采用番茄工作法。
2.反应程序 每次得到信号,大脑都想自动进入这个反应程序,所以必须主动注意去改变旧习惯。当信号出现的时候无视它比抵制它容易多了。我认为还可以做好准备工作,让这些无谓的信号不出现。
3.奖励机制 可以是自己内心的小胜利,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完成之后的物质奖励,或者设定时间。
4.信念 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可以发展一个新朋友圈,就像我们21天陪伴成长营。
还可以采用“心理对照法”:拿自己想要的未来状态和当下平庸糟糕的状态做对比。
有一点我觉得最有效的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前面说拖延其实是大脑对痛苦的逃避,很多时候过程并不痛苦,而是我们想象起来要养成这个任务的结果很痛苦。可以把专注力放在过程上,就会忘记完成任务的痛苦。我目前而言拖延的是对上一本书的手写整理和工作上期末资料的整理,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感觉好多,就想说还有好久,还不急,以后有整块时间时再整理,就一直拖。可是这两个我都开始做了一部分,其实做的过程并不痛苦,反而很有成就感,就知道其实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因此,关注过程,还应该有一点点压力,即刻开始行动吧。
day 13 星月 阅读打卡
今日阅读《学习之道》第五章和第六章“预防拖延和小恶魔无处不在”。
预防拖延最重要的是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拖延本身就是坏习惯作祟。它在开始只是一些小恶习,开始拖延只是因为大脑遇到不喜欢的事就自动逃避,逃到开心的事那里去了。这样容易欺骗自己不做这事很开心,其实这开心只是短暂的。慢慢的就陷入了拖延的陷阱,拖延会成瘾,然后变成了习惯。
而习惯就是大脑进入预设好的小恶魔状态(出窍状态)。拖延是坏习惯,可是也有好习惯。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当我们在做出习惯性动作的时候,不用集中注意力思考,这就节省了力气。
习惯分为四个部分:
1.信号 识别出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一条消息,有人路过等等,被打断以后要至少10分钟才能重新回到专注状态中。拖延问题就出在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我们往往在无意间就开始了拖延。我们要养成新信号,比如关闭通讯设备,采用番茄工作法。
2.反应程序 每次得到信号,大脑都想自动进入这个反应程序,所以必须主动注意去改变旧习惯。当信号出现的时候无视它比抵制它容易多了。我认为还可以做好准备工作,让这些无谓的信号不出现。
3.奖励机制 可以是自己内心的小胜利,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完成之后的物质奖励,或者设定时间。
4.信念 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可以发展一个新朋友圈,就像我们21天陪伴成长营。
还可以采用“心理对照法”:拿自己想要的未来状态和当下平庸糟糕的状态做对比。
有一点我觉得最有效的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前面说拖延其实是大脑对痛苦的逃避,很多时候过程并不痛苦,而是我们想象起来要养成这个任务的结果很痛苦。可以把专注力放在过程上,就会忘记完成任务的痛苦。我目前而言拖延的是对上一本书的手写整理和工作上期末资料的整理,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感觉好多,就想说还有好久,还不急,以后有整块时间时再整理,就一直拖。可是这两个我都开始做了一部分,其实做的过程并不痛苦,反而很有成就感,就知道其实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因此,关注过程,还应该有一点点压力,即刻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