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南宋十大传世书法名帖,其中五件出自同一人,赵构上榜两件

南宋时期,书法文化陷入短暂的低谷,相比北宋时期的名家辈出,南宋书法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不少,但是,在南宋,也涌现了不少书法大家,如张即之、赵构、张孝祥、陆游、朱熹、范成大等,也诞生了不少书法名帖。那么,在南宋时期,有哪些传世书法名帖呢?

1、《汪氏报本庵记》:“宋书殿军”张即之行楷代表作。纸本,行楷,纵29.3厘米,横91.4厘米。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文徵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2、《佛遗教经》:张即之行楷代表作。纵29厘米,横867.9厘米,南宋宝祐三年所书,张即之时年70岁,此作运笔古质峻健,字字清奇,骨力遒劲,轻重疾缓,左顾右盼,自成一家风格,为历代书家推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即之代表作。纸本,纵34.6厘米,横1286.9厘米。此作用笔十分泼辣,果断,枯笔处如苍松老枝。用笔刷出,但送到位,在收笔处时见顿挫,又可看出曾受到米芾的影响。笔画间时有轻重笔,交替出现,尤显生动。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4、《书华严经》(安徽博物院藏本):张即之书《华严经》残册,纸本,一册六页,每页纵18.2cm、横11.7cm。共203字,无款,但有梁巘鉴藏印。《书华严经》现存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在安徽博物院,而另一版本则流落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实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损失。此作用笔精到,干净利落,笔笔到位,字字皆有出处,结构舒朗,字形上基本以方为主,让人能够感觉到一丝雍容肃静之感,此外,作品略带一丝行书的笔意,显得更加灵动多姿,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5、《待漏院记》:张即之行楷代表作。纸本,纵47.2厘米,横2665.5厘米。每行三字,共一百七十一行,字字大如碗口,取颜字之宽博方整,行笔粗壮雄健,笔道时粗时细,时呈波折,流畅跌宕。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6、《洛神赋》:宋高宗赵构晚年草书代表作。绢本,高27.3厘米,长277.8厘米。此作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 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了其极深的书法造诣。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7、《暮春三月诗帖》:宋高宗赵构行书代表作。绢本,纵48.7厘米,横70.3厘米。此作以中锋书写杜甫的七言律即事诗,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墨色统一,令人看来赏心悦目。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8、《自书诗卷》:陆游草书代表作。纸本、纵31厘米,横701厘米。书于嘉泰四年(1204)一月三十日,陆游时年八十岁,而此时的陆游书法已达登峰造极之状态。潇洒遒劲,有大气磅礴之势。老辣又天真,时作沉重之笔,偶又轻松带过,形式不拘一格,不计工拙,可看出十分放松随意,空白处使章法有致。自诞生以来,此作深受后世欣赏和喜爱,不过也因此导致了此作一生颠沛流离、几经辗转,不过好在最终保存在了辽宁博物馆。

9、《柴沟帖》: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书法家张孝祥行书代表作。纸本,纵33.5厘米,横38.9厘米。凡七行,三十八字,其中第二行行首三字已大部残缺。系张孝祥写给友人养正的一通信札。

此作有颜真卿的清雄伟岸之气,浑厚严谨,遒劲流畅,持重不浮,骨力内含。其用笔方圆兼之,以中锋为主,线条凝重俊逸,笔画粗细分明,一般横画轻竖画重,深得颜字以折带转、易方为圆的绝妙笔法。行款疏阔爽朗,一气呵成,如同天上的星辰,自然闪烁,给观赏者以轻松、舒展之感。

章法格局空旷寥廓,那浓黑的字列就象蓝天白云中的队队飞雁,行间段落在画面上拉开的距离间隔,造成一种层次醒目的流动节奏,而又给人清明简淡的美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0、《毓秀帖》:赵鼎行书代表作。纸本,纵3.3.厘米,横20.8厘米。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赵鼎,可能你会认为他是宋室族人,其实不是。他是山西闻喜县人,就是那个古代时期特产为进士,甚至是状元的闻喜县。赵鼎曾官拜丞相之职。在历史上有“南宋贤相,首推赵鼎”之美誉,更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去世后,配享宋高宗庙庭,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此作笔画稳健多姿,真率蕴藉,婉转有致,章法洒脱自如,是不可多得的行书佳作。现为学者黄桢祥和黄锦祥所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