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在《社戏》中的这句话,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回忆童年的大门。
1922 年,41岁的鲁迅已然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声名远扬。身处繁华都市的他,忆起那段童年岁月,心中满是温馨。于是,他借“迅哥儿”的视角,描绘出12岁时在平桥村的点点滴滴。这篇小说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魅力长存,离不开平桥村的独特氛围。那里,孩子们之间的友谊真诚纯粹,慷慨无私且热情大方;村民们热情好客,宽厚善良。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自由自在的生活,让“迅哥儿”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与美好。在这片净土上,没有世俗的功利,没有身份地位的隔阂,大家和谐相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欢乐。这样的美好,是“迅哥儿”童年时在城镇未曾领略,在后来的人生中也鲜少遇见的。其实,那夜的豆,可能还带着泥土,也没有什么调料,就是孩子们匆忙之中煮的豆,能好吃吗?而那夜的戏,也让孩子们看得昏昏欲睡,没有什么精彩的场面,我们读完,觉得那夜的戏实在一般,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打个问号,戏真的好看吗?好吃,是因为孩子们的真诚友谊;好看,也是因为孩子们的仗义团结。因为人好,什么都好,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吧。那夜的豆,那夜的戏,与其说是物质上的享受,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盛宴,是童年友谊与自由的象征。这种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正是《社戏》的动人之处,它唤醒了每个人心底对纯真岁月的怀念。
人总是对无法触及的事物和回不去的时光充满神往。当现实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常常会在回忆中寻找慰藉,童年和青春,便是我们最常回溯的港湾。青春在回忆中总是美好的,可身处其中时,却充满了迷茫与焦灼;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在孩子们心中,也曾渴望快快长大。
《社戏》中夜航船的场景,尤为令人难忘。几个孩子划着白篷船,在月色如银的河流中穿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用生动的笔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水汽拂面,微风轻拂,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孩子们划船时的急切与兴奋,以及那份毫无保留的纯真,跃然纸上,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
我的童年,同样被大自然的馈赠填满,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夏日雨后,我和小伙伴们总是提着小桶,飞奔到麦地后的小树林,探寻蝉的洞穴。当小心翼翼地将手指伸进洞里,感受到蝉幼虫的挣扎,再轻轻把它们拽出时,那种兴奋难以言表。傍晚时分,我们手持自制的鱼竿,静静坐在池塘边,眼睛紧紧盯着浮漂,等待鱼儿上钩。当鱼竿猛地一沉,拉起时看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那时,空调尚未普及。夏日傍晚,街坊邻里都会走出家门,在门口乘凉聊天。而我们这些孩子,则聚在路灯下,乐此不疲地抓蛐蛐。下雨前,小河边也是我们的乐园,抓螃蟹、摸河螺,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我们还会在田地里比赛抓蚂蚱和蝴蝶,在草丛中肆意穿梭,哪怕满身泥泞也毫不在意。麦收前,偷偷烤麦子的经历更是难忘。用土块搭起简易的灶,放入麦穗,不一会儿,便能闻到那诱人的焦香。剥开麦粒,香甜软糯的口感,是独属于童年的味道。
这些童年往事,与《社戏》中的故事一样,都饱含着纯粹的快乐。没有电子产品的干扰,没有繁重学业的压力,只有大自然的拥抱和小伙伴们的陪伴,简单而美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快乐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年少时,热衷于网红店打卡,逛街购物,那时的快乐如同多巴胺,热烈却短暂。如今,我更偏爱散步、读书、喝茶、运动,欣赏自然景观。冬日午后,在草坪上静坐晒太阳,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持久的满足,这种快乐如同内啡肽,冷静而悠长。而童年的那些美好回忆,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心灵的夜空,提醒着我生活中最本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