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岛晓露和菊花叶子相约练习图语写作,写下我们的生命叙事。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最为宝贵。两人单发,链接对方。
《见图如晤》第13篇。
木棉花开的路口
“木棉”这个词汇,是读高中时在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 里见到的,那时只知道木棉花有“红硕的花朵”,但不理解它“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真正见到木棉树,是三十多年后的最近六年。听说海南昌江的木棉花很美,满山满野都是,早已为旅游打卡地。某人骑摩托车两百里去看木棉花,但我没去过。现在要看木棉花,极其方便:我们居住的小区,主路两个花坛里有分别种植一棵木棉树,行政一区浦馨苑南门有一棵木棉树艳丽异常。如果在洋浦欣赏木棉花,最好的观景点在洋浦广场东面,正对旺家超市那个路口偏左一点就是,我叫它木棉花开的路口。
我与木棉花的邂逅,是我三月去滨海公园一角探寻火焰花和房车之时。我一直在拍照那个路口:洋浦广场、三角梅、大榕树、路边树上挂着的红灯笼、火焰树、落花等等。我边走边拍,几朵落花闯入了我的视线:蓝色的海洋边,离红树林岸不远的路边,落花躺在午后的春日草地上,几朵硕大的红花,艳丽夺目。它们虽然落了,但一点也并不蔫巴,而是很硬朗的花瓣,有五瓣,外卷的,花蕊红色,褐色的花托圆圆的,让人一看就会想到一个异形羽毛球。我抬头一看花树,真是另一番动人之景:修长笔直的褐色树干,枝条纤细伸展,没有一个绿色的叶子,在枝条上开有很多朵红色的花。这种不长叶子就开花的就是木棉花啊!我惊诧之余激动起来:这不就是与我们小区主路边两个花坛里种的木棉一样的吗?只是这一排木棉树----有五六棵---树干很细,小区的那两棵木棉树干粗壮。如果说海边的木棉树是小仙女,小区的那两棵木棉树就是老婆婆。我很喜欢海边这一排木棉树,因为我至少看见完整的一棵“木棉树”的样子:树尖、树干和花朵。小区的那两棵木棉树,虽然身如巨塔,可是树头被砍了,一看就知道是两棵无头树,无论哪一回看它们,我都觉得它们不好看,都觉得它们既可怜又沧桑----它们一定是从某个苗圃或林地里迁栽而来。虽然粗壮,开花并不繁多,也不怎么艳丽。我一直认为,栽两棵无头树是不讲究风水,也不讲究审美效果的,即便是春节时树干上挂满了红灯笼和彩灯也不好看。所以我以前是不关注小区这两棵
海边这一排小仙女似的木棉树真是令人喜爱,我希望她们怀抱一季的春情,我希望她们像怀春的少女张望情郎,我希望她们过着树们肢体健全的幸福而完整的海边生活,我希望她们诗意地洒满一径落花。
《儋县志》载:木棉花,正月发蕾,似辛夷而厚,作金红浅红二色,蕊纯黄,六瓣,望之如亿万华灯烧空尽赤,结子如酒杯。老则拆裂有絮茸茸,土人取以作䄄褥,《泊宅编》云: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海南蛮人织以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也”。
木棉木棉又叫红棉、吉贝、攀枝花、英雄树。南越王赵佗曾向朝廷进贡此树,高一丈,名之“烽火树”。《西京杂记》将其以“珊瑚树”名载入。木棉是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皮灰白色,幼树的 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状复叶,小叶5-7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直径约10厘米;萼杯状,长2-3厘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淡黄色短绢毛,萼齿3-5,半圆形,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蒴果长圆形,钝。木棉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在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和稀树草原,也有栽作为行道树栽种的。即便恶劣的环境下也可发芽生长。从它的生长习性上来看,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耐寒能力有限,因此多是生长在南方温暖地区。例如四川、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福建、贵州等省区。
木棉花,春季采收,烘干或阴干使用。木棉花味甘,性凉,入脾、肝、大肠三经,能治疗泄泻、痢疾及外伤出血,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广州人喜欢田木棉花煲鲫鱼汤,用以健脾养胃、清热利湿。
叶曙明《广州传》里写,木棉是广州人最常用的衣服辅料之一。广州城厢,处处有高大挺拔的木棉树,番山上的木棉,更是连成一片,枝叶繁茂,春季开出满树红花,色若喷血,天地为之染红,非常壮观,故又有人把它称为“英雄花”;落花后满城飘絮,如同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又是另外一番美景。而木棉则是最好的保暖纤维。每到飘絮季节,人们便背着麻袋,到处收集木棉,做冬衣和被褥的填充料。又有资料说,木棉的纤维浮力大,也可用来作海上救生衣、救生圈的填充料。
木棉可用于纺线,见于日本冈田谦和尾高邦雄著作《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黎族织布的原料与他们在自家的旱田里种植的棉bui为主,织成的棉布是制作衣服的主要原料。在这里,麻主要用于织网,不用于织布。木棉有时可以用于制作被褥,却不用于织衣。”冈田谦还提到, 人们用脱粒机和纺车将田里种棉花纺成线,但在纺木棉线时,她们却不用仿车,而是用一只手将纺锤吊起,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将木棉捻成线。黎族先进的棉织技术,造就了中国的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1245年-1330年)幼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至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北)。居海南岛约三十年,学会黎人纺织棉布技术,至元大德间返回家乡。改进黎人纺织工具,制成捍、弹、纺、织用机,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乌泥泾被”名闻全国,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在文学作品中,木棉花常被用来象征高尚、坚韧、勇敢等品质。广州最早的一首竹枝词,写的就是木棉树下的女子:“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
刘克庄的《木棉》:
几树半边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
杨万里的《木棉花-二月一日雨寒》: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
屈大钧的《木棉花歌》:
广州城边木棉花,花开十丈如丹霞。
烛龙衔日来沧海,天女持灯出绛纱。
木棉花落尽,新叶长出,再赏木棉花,明年春节前后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