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释读为罗,为火,为丽,也被解读为中女,就是已经成年但还不成熟的妙龄女郎。看卦画,捕鸟的装置,也像个柴火垛。
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肯定记得其中捕鸟的描写,小时候在老家也玩过,抓住鸟怕养不活,也就放了。原来这个装置叫做罗。其实就是有网点的笸箩加一根有绳的短棒嘛!“离”卦曾经就写为“罗”卦。
火,能量的象征,生命原本就是一种能量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源自太阳那毫无保留的馈赠。看到火的时候,温暖的感觉不仅来自感觉系统,也来自知觉系统,我们喜欢它,美丽,妖娆,激情四射,但不能靠得太近,因为它会烧伤我们。有什么能让我们又爱又怕,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聚在一起,不要啊。火,对于需要它的人就是吉;但如果把人、财、物烧了,就是凶。
离卦,从卦画、卦象的传承上源自罗卦,讲的是人生处处有诱惑和算计,而美貌的妙龄女郎更是人人都爱、也是人人都怕的诱惑,于是离卦的形象也就从“罗”转变到“丽”,而离卦的文字却记录的是太阳崇拜,人们是如此渴望太阳的光辉,但是过午之后,太阳西斜,难免勾起人们的伤感,再美好的容颜也会刻上时光的烙印,再辉煌的成就也掩盖不住老骥伏枥的尴尬,在夕阳似火似血的最后一轮惊艳过后,漫长的黑夜来临,寒冷不仅仅来自温度的刺激,也来自精神的折磨,这就是我们对命运的无奈。原始人类喜欢升起篝火,从狂欢和祭祀中追求天人合一,渴望摆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演,正是这种对命运的抗衡才孕育出了华夏所独有的《易》学文化。
人常说,水火无情,其实生命延续唯一不能缺的就是水和火(考察外星球是否宜居,首先看温度和含水量。)水和火在易经中的分量就可想而知了。坎、离两卦互为错卦,是坑人的井和捕鸟的罗,是水和火,也是吉凶。
【说明】
1、命运,如果我们都接纳了命运的安排,还要修身何用?
(1)何为知本?何为知命?
《大学》上讲格物之要,就在于知本,格物穷理的目标就是知本。《易》上讲止就是本,知止就是知本。知道哪里是自己应该停步的地方,哪里就是自己的根本,这是不是指接受命运的安排,放弃与命运的抗衡呢?知命确实是知本,但知命的“命”是天命,它和命运既是一回事,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2)假设,注意仅仅是假设,全世界除你之外全都是坏人,所有的科学报告研究成果都说人类压根就是一种上帝发明的病毒,那么你会选择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几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的人类没有区别,这是关乎“什么是人”的核心问题,没有人可以草率地回答。但古人最终做出的回答是:你的选择就是你的归宿。这就是“天命”。没有人许诺做好人会有好报,是你不想做坏人而已。这就是知命,这就是知本。
(3)命运是什么?不就是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终究会发生的未来嘛。可什么是未来呢?我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未来。我们能够把握和了解的就是每一个“当下”。而修身从来都是这个“当下”的诚意正心,所以《大学》讲毋自欺、必慎独。知天命,也就是心甘情愿地履行“当下”的义务和职责,这也是接纳命运的安排吧。每个人的命其实都是自己修来的,颐卦不是讲自求口实嘛,坎卦不是讲“同流但不能合污”嘛,离卦和坎卦形象地告诉我们,生活永远都在用无处不在的诱惑和陷阱在检验我们“修身”的“心”正不正、“意”诚不诚。
2、圣人也算命吗?算,但和老百姓不一样。
(1)孔子晚年非常喜欢易经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
(2)孔子并不赞成卜筮,年轻时也不注重读易
帛书易传《要》记载:孔子年老了,喜欢读《易》,坐的时候《易》放在席子上,走动的时候《易》装在随身的袋子里。子贡问:“夫子以前教育弟子说:‘没有德行的人才趋于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地进行卜筮。’我一直坚信不疑。但以此言考虑,我就糊涂了,夫子为何老而好《易》呢?” 孔子说:“君子之言如画方以矩,前后是一致的。你责备我自相矛盾,但实际上不是,我并不倾心于《周易》的占筮之用,我喜欢周易中蕴含的德、义。”
(3)孔子喜欢的是易经中蕴含的哲理
孔子说:“《易》,卜筮的功能是次要的,我着重观察它其中的品德仁义!借助神明佐助,而精于蓍策象数推演;借助象数,进而通晓道德仁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这是我所提倡的)。能够暗求鬼神佐助,却不会象数推演,是巫;精通象数推演,而不能达到守仁行义,是史。史和巫,它们对《易》的向往喜好,似是而非。后人责怪我孔丘的,或许会因为《易》吧?我求索《易》中的德、义而已,我与史、巫是同途而殊归。君子修养德行,何必求福,故很少祭祀;践履仁义,何必求吉,故很少卜筮。祝巫卜筮对我们求道之人,难道不是很次要的吗?”(《要》)
(4)孔子也算命,但很实事求是
子贡问:夫子也信卜筮的结果吗?孔子回答:我占卜百次,能对七十次吧。 (《要》)
3、我们不学算命、预测、改运,是因为对个人的前途命运而言,“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践行易道,原本就是正确的选择,还去求福、求吉做什么?因此孔子讲:不占而已矣。荀子更是明言:善易者不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