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是资产,那么“时间贫困”问题既普遍且严重。
第一步,因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人类的时间被“解耦”了。
在微信里留言,异步通信成为可能。时间解耦了。原来用qq,还有一个下线的动作。在微信时代,彻底没有了。“三元时间结构”就是这么产生的。
第二步,时间的一致性垮掉之后,你的私人时间,变成了所有人的跑马场。
不管你是员工还是老板,时间的自主性也就消失了。别人想找你,轻轻地问一下你,现在有空吗?可不管你几点。这个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同事,可能是你的甲方。
2005年,德国一批社会学家发表了一篇《时间政治宣言》,其中写到:“时间即生活。让人能够持续地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时间政治的最重要目标。 ”政治即众人之事。时间变成了大家的事,必须要从政治的高度才能解决了。
第三步,“时间的暴政”来了。
过去,时间虽然也在找我们要效率。但是时间本身是一个正向结构的。但是,现在的“倒计时”越来越多了。最典型的是外卖小哥的处境,见《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倒计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某段时间从一个正序的时间序列里分离出来,而采用倒序的方式予以重新叙述,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流动被表现为更紧张的片段来得以显现。在倒计时里,时间不再是向未来无限延展的可能,而是有边界有范围的存在,是逐渐逼近目标的距离。”
换句话说,在倒计时里,目标和人的主体性被翻转了,人彻底沦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人在空间中的结构被扭曲了。
第四步,“时间的暴政”之后,还会发生什么?
最近有一个北大的博士生,叫陈龙,他卧底当外卖小哥,写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社会学论文。这里面有一个很惊人的洞察。智能技术的时间暴政下面,会产生一个后果,“去技能化”。
举一个例子,假设有这么一位外卖小哥,正在根据系统给他规划的路线图送外卖。突然,他发现了有一个后门,可以节省30秒时间。那么,这会成为他的优势吗?
这一次会,但是系统会很智能地发现他的这个创新,然后变成智能系统的一部分,变成所有人都要走的标准路线。这位外卖小哥的个人创新,迅速地被摊平给了所有人。
过去,我为什么劳动?第一,能挣钱。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第二,我能积累优势。我干的时间长,就比不干的人有优势。
但是,在智能系统面前,一个劳动者的处境是这样的:一方面,你不需要积累技能。另一方面,你积累的技能优势也会被系统迅速地拿走,不能被你个人独享。你就是给系统探路的。
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从“掌控感”来。我现在干着活,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在积累自己的优势,前面的升级道路看得见,那眼下的辛苦就可以忍受,反之,人就在苦刑之中。这么一对比,传统社会那种按部就班地熬资历,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延迟满足”了。
第五步,人成了智能系统成长的饲料。Matrix的世界终将成为现实。
我们还是以外卖平台为例。既然系统都那么智能了,为什么还是需要外卖小哥这些大活人呢?智能系统还是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输入信息有抖动、噪音。一个区域的订单量会波动、交通状况会波动、餐厅的出餐速度会波动、顾客的地址不好找也会带来波动。这些波动,就是用外卖小哥的肉身来填平的。
系统是铁甲,外卖小哥是人肉垫片和缓冲带。人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造力为系统探路,知道哪儿有个后门,哪儿有个近道,下雨天这条路不能走,这家餐馆出餐速度不快,这个客户脾气不好、经常打差评,靠人和人来试探出整个人类社会的抖动,然后返填给系统。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学习,变得越来越强大。风险由人来承担,所有的红利归智能系统。
有了智能主机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蚂蚁。形成围绕智能主机的超个体。
我们今天是从“时间贫困”这件事情入手,看到背后的技术,看到技术怎样改变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最后翻开底牌一看,就是智能技术把我们的生命中完整的时间团块全部击碎,然后变成系统的饲料,把它一点点地喂养大。这是我们这代人面对的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更要命的是,如果不按照这种方式,投身到高效匹配的智能系统中去,也不行。智能化社会滚滚而来,没有人可以反抗这个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人要用专门的人生阶段来学习,学有所成之后,再去工作——这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逻辑。可以想见,在智能化的时代,这个逻辑不再适用。智能时代不允许留下这样的刚性的资源边界,它要求一切都打碎,重组,追求最高的效率。
所有确定性的时间边界,无论是你自己想朝九晚五上下班,还是你想22岁走入社会、上完大学再上班,所有这些边界在智能技术的面前灰飞烟灭。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无论你是尊贵还是卑贱,这个结果都不会变。智能时代会把我们的一切要素打碎,去喂养智能,直至我们自己一无所有。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时间贫困”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