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下午都要交报告了,你却选择现在整理电脑桌面,或是检查电子信箱。平常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却变成生活中的优先选项?
《拖延心理学》的作者是两位医生。这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原本以为,拖延只是单纯懒惰,或是想逃避耗费心力的事情。那这本书就由心理学的角度来告诉读者,拖延不是种习惯,而是内心深层的恐惧和脆弱。
拖延症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抗拒型拖延者
你可能因为主管用职权命令你去做我个报告,你感觉到失去自主权,于是你采用了你认为可以平衡权利的手段,“拖延战术”。这种行为使你有种再次获得掌控权的感觉。“即便别人叫我这么做,还是得依照我的进度。”家庭中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父母并未给你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我们很容易用拖延来进行沉默反抗。父母帮你决定科系、毕业后的公司,甚至还帮你找对象。这些时刻都让你感觉到恐惧,一种失去主导权的恐惧。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多管束,使子女无法培养出健全的自我,而宣泄这种压力的方式就是拖延。你可能就会用迟交备选资料,或是迟迟不去买套西装参加相亲,用这些方式来反抗父母对你的要求。如果父母把孩子塞进一个工作,就会使他丧失主动性,没有动力。
二、完美主义型的拖延症
这种类型的拖延者通常会把自己的表现跟自我价值绑在一起。他们认为,若提交出去的成果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准,他们宁可不做或是拖到最后一刻。这样即便最后的成果不完美,他们也能够安慰自己,只是时间不够而已。设法用拖延来避免看到自己的极限。更常见的状况是,这些人讨厌事情只做一半的感觉。对于自己过高的期待,导致这些人终日都在逃避该做的事情。
三、逃避成功型拖延者
这类拖延者甚至在拖延时都没有自觉。这些人害怕自己在第一次表现太过杰出,会导致其他人希望他每次都可以表现的这么好,甚至给他更多责任。于是他们选择逃避成功,害怕杰出的表现会带来更多责任。担心成功后的自己需要面对的一切改变。
四、关系型拖延者
如果你从小到大都被父母所保护着,到了职场后,你无法独立决定任何事情。你可能就会刻意让进度落后,期盼有人能跳出来提供协助。这是种害怕与人群分离的拖延者。相反的状况对于害怕亲密的拖延者来说。公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让自己感觉到脆弱。这类的拖延则擅长等到对方摊牌,自己才肯表露内心。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立场就无法限制你。在爱情关系中,除非对方表明对你有兴趣,不然拖延者打死也不愿意主动提出邀约。他们拖延袒露自己的想法。是这类型的拖延着保护自己的方式。对于人际关系型的拖延者来说,拖延是它们将自己从不舒服的地方拉回舒适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