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下面分享一下个人在练习思维导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基本规则
纸张的选择:手绘思维导图一般A3大小的白纸(不要带线条或方格),质量稍好一些,把纸横放,一方面用起来感觉比较好。笔选用流畅一些的,能通过与纸的夹角变化,画出不同粗细的线条。中央图位于纸张正中间,大小和协调。
色彩:思维导图要尽量多的使用不同色彩的笔进行绘制,中央图的色彩3种以上,色彩还可以用来突出关键词,但也不能乱用,同一分支内尽量同一种颜色,相邻分支使用不同色系的,这样相邻分支之间反差比较大。对于需要进行创意性事务时,可以运用对比度大和夸张的颜色。色彩有编码、分类、强调和个性化等作用,应用的目的是用色彩激发大脑。
分支:分支从中央图往外进行延伸,分支连接中央图与各部分,中间不能有间断,分支之间可以建立关联,尽量使用曲线而不是直线,并且相邻分支不要靠太近,以备后来添加修改使用。分支要托住关键词,分支从中心往外越来越细,以表明结构中的层次关系,分支的长度和关键词升度一致。
关键词:关键词的字体要使用印刷体、清晰公整,方向控制在45度以内,关键词要根据所处级别的不同,最好使用不同大小的字体。用来强调关键词时可以采用粗体、加框、增加底色、色彩勾勒或3D文字。关键词的提炼要多练习,关键词要短小、精练、精准,能够引发联想和激发大脑,关键词尽量不要超过7个字,可以使用多级分支或并列分支解决长句问题,避免使用句子。
图像:图像可以说是整个思维导图的主要部分,所谓一图抵千言,图像可以更好的激发大脑进行思维和联想,在画图时,尽可能使用几种感觉。要以结合某一分支的构架特点,将一个大分支描加上创意性的几笔,连成一幅图画。
结构:思维导图的整合结构呈现放射状,整体布局要均衡,各分支间留白,不可紧紧靠着,以备后来增加内容使用。
践行心态
画出一手好的思维导图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和一定量的练习,开始行动时我们只要做和练习就可以,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好,也不要担心别人笑话,不要求完美,更不要求一次完美,其实思维导图是需要多次修改和改进的。我们要撇去成见,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必要知识后,就练习,在练习中慢慢使用和体会,按照固定的套路去画,可以参考或模仿其他人的作品。思维导图可以用来做计划、读书笔记、会议纪要、梳理思路和人物关系等生活中的各方面。
思维导图需要不断地改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步掌握和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规则,要反复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可以将自己的多张思维导图对比分析,找出自己进步的地方,找出哪些可以再优化,比如:在色彩应用方面,相邻分支色彩对比度如何?是否使用同色系的颜色?同一分支内颜色是否太多?在分支方面,各分支的间的距离是否合理?分支从中心往外是否从粗细上体现了层次?分支的曲线是否平滑优美?在关键词方面,检查关键词选取的是否准确?是否矮小精练?有没有用句子的情况?如果有,那现在能否再提炼一下关键词?哪些关键词可以在旁边加上相应的图像?哪些关键词间可以关联起来?在图像方面哪些地方可以再加上图像,枝干的下一级分支间能否相应的形成一幅图像?如果已经有图像?哪是否可以再丰富一下?
形成个人风格
每张思维导图都有独特的风格,好的思维导图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需要多次修改的,我们要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我目前已经形成一部分,比如,我会在画完中央图后在1点钟方向上使用紫色笔画一只食指伸出的手,枝干上标注关键词“目的”,然后写出自己进行这次思维的目的是什么?永远不要忘记做思维导图的目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中央图的启发下进行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我所有的思维导图中,只有这个分支使用“紫色”, 以后复习时,我会先找每张思维导图中的紫色部分,先看目的,再接着往下看。主枝干上的关键词我会使用“底色”、“衬色”或“彩色轮廓”进行强调。对于一个大的分支内,不管多大,我会选出不超过3个的重点关键词,然后在使用方框把关键词框出来。在后期复习的过程中,我会根据理解或思维情况适当地对关键词进行更新、更换,使之更加准确,有时对关键词进行升级或降级或转化为图像。
另外,在掌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思维导图当成大纲图,不要认为词组比单词更有意义,不要认为乱七八糟的思维导图没有意义,思维导图不是测试绘画水平的,不要太执着于图片细节。对于手绘思维导图,也不要嫌太丑,关键是要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