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解痹方剂破解硬皮病,让硬化皮肤重焕生机

硬皮病作为一种以皮肤硬化、内脏纤维化为特征的疑难病症,患者常面临治疗周期长、症状反复的困扰。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以“通络解痹”为核心的中药方剂,通过调和气血、温通经脉的个性化调理,为部分患者带去了新的希望。

浙江宁波43岁的李女士,三年前确诊局限性硬皮病,初期双手遇冷发白发紫,皮肤紧绷如蜡,逐渐蔓延至前臂及面部。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皮肤硬化稍缓,但肢端溃疡反复发作,关节僵痛难忍。

转求中医时,患者面色晦暗,双手皮肤呈皮革样改变,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沉涩。辨证属寒湿凝滞、脉络痹阻,予“通络解痹方剂”加减治疗。

经四个月左右调理,患者双手遇冷变色症状基本消失,皮肤基本恢复正常,溃疡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复查舌象见瘀斑淡化,脉象趋于柔和。

本病归属中医“皮痹”“血痹”范畴,核心病机为阳气虚衰、寒凝血瘀。《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提示脉络瘀阻是病理关键。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多存在先天禀赋不足或久居寒湿环境史,致阳气受损,卫外不固。寒邪侵袭肌表,与湿相合,凝滞于脉络,气血运行受阻,肌肤失于濡养而硬化。病程迁延则“久病入络”,痰瘀互结,累及脏腑。治疗当以温阳散寒为本,活血通络为标,兼顾化痰软坚,恢复气血周流。

通络解痹基础方:桂枝,制附子,黄芪,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白芥子,威灵仙,甘草。

方中桂枝、附子温通十二经脉,驱散深伏寒邪;黄芪、当归补气生血,修复受损脉络;川芎、鸡血藤行气活血,破除络中瘀滞;地龙搜剔络脉,白芥子化痰散结,威灵仙通达肢节。

全方注重“温、通、化”协同,既改善微循环,又调节免疫平衡。

本方需根据证型演变动态调整:阳虚甚者加巴戟天、淫羊藿;瘀血明显者增桃仁、红花;皮肤溃疡久不敛者配伍黄芪、白芷外用湿敷。治疗期间需避风寒、忌生冷,同时,需坚持阶段性调理,定期复诊调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