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罗辑思维,光想是没用的,只能通过写作通过自我认知和判断获得成长。
心灵课只有是什么,没有为什么?
呼吸只需要做一半,剩下的一半自然规则会让你回来。比如吸气,然后只要放松身体,就会自然的呼气。
要突破二元认知陷阱,对错、情绪,因为人的认知是不断变化的。此岸和彼岸都是对的。
骗子和被骗者其实是一样的,美丑其实标准是一样的,都在一个体系里。骗子和被骗者的思维都是希望不劳而获,这是自我最大的特征。
人痛苦,是因为认为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各种利益组成了自我。恐惧和依赖是彼此依存的关系,当人们恐惧的时候会找关系,会产生依赖,然后断除依赖时又会回归恐惧。
父母和孩子就是一种依赖关系,孩子长大后会进入社会,父母其实是无法掌控社会关系和环境的。人的纠结模型是我和社会还有独立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一方面想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寻求独立。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学前培训班,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要教育孩子了解和认知社会规则,因为符合社会规则,才能获得成功。
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因为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不一致,所以才会痛苦。家庭教育是环境教育,要从小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的环境,模拟社会环境。而现有的家庭现象是孩子一要就给,在社会上完全不是这样。
价值是指付出和获得相一致,也就是平等。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就是一直在不停的给予,父母本质上是把孩子当成自我的一部分,不断给予是为了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会认为自己在失去。人在社会上的态度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当认为自己很有价值时,会态度很强硬,反之态度会相反。社会上所有的沟通都是在沟通价值观。装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价值观更高,比如男人喜欢好车,女人喜欢化妆妆,这样可以影响别人的价值观,最终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但装也是心虚,也需要付出更多。
孩子进入社会前的准备:
1.孩子必须要独立,要把你的爱收起来,如果孩子不想吃,非要让他吃,这不是爱,是控制;
2.尽可能模拟社会环境;
3.让孩子永远记住: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付出永远和收获是等值的。
现有的家庭,父母类型有三种:
1.不管他
2.干扰他
3.推动他。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推动他,而推动孩子进步,大多是利用恐惧。比如说如果你不做这件事,你就会得不到什么,如果你能做到,我会给你什么。人与人之间是利益关系,感情是关系中的深层面,亲情维护也是一种利益关系,感情也是一种利益关系。
独立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松,一种是紧,当紧的时候会痛苦、会恐惧,但也会更加现实、会成长。而松是快乐和幸福。现在父母经常用的都是小手段,而且不持久,都是假的。只有利用恐惧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所有的学习成长改变都和恐惧有关,因为恐惧是低价值观,是最容易成长和接受的,是空杯心态。
人在40岁以后就是在不断的降价。以买菜为例,早上刚开始时菜很新鲜,很多人来买,但等时间久了,菜不新鲜了,就要面临降价。人的后半生痛苦多就是因为要面临各种降价。融入社会就能提升价值,价值越大,自我也就越多(因为自我是有各种利益组成的),必然后期会损失,那人生必然会痛苦。
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痛苦和恐惧的刺激点,这会促进孩子加快成长,但也不能一直让孩子太紧,要适量、适度的痛苦和恐惧。比如可以吓唬他,扮演恐惧的角色,但不要代替他来主导他的刺激点。比如孩子被他人打了,只能和他一起想办法,但是不能帮他打回去。可以尝试给孩子制造恐惧点,比如你做到怎样我就会给你一个礼物,这就形成了期待,然后就会有恐惧感。
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术业,有专攻;另一类是关系,主要擅长关系层面。关系是横向的,专业是竖向的,专业是术业有专攻,是往一个方向不停的深挖。根据孩子的性格,要取长补短,通常来讲爱人的性格和你是相反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是女儿的话,性格会和爸爸相似,如果是儿子性格会和妈妈相似,如果有两个孩子,那这两个孩子的性格会相反。
孩子从家庭里走向社会,在社会中遇到了刺激点,可能引发情绪,会想要独立,独立过程中遇到情绪,就会回到家里来发泄。家是一个近距离的关系,每个人会从未婚到已婚,直到有了孩子,母亲得能担事儿,生育孩子可以让一个女性快速的独立起来。
同性恋,如果一个男性性取向为女,那他是在从家走向社会过程中发生的,比如恐惧、仇视同性人,内心会认同自己是异性。有些时候只是像异性,表现的外表或者是行为像。但他还不是,但如果认为自己是异性,那就是了。双向恋不是天生的,是外在环境影响产生的。
母亲的责任是独立,生了孩子后都要独立,因为要担责任,会感觉无法依靠男人,这其实是自然规则,有了孩子就要求你独立。
女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承担的是道德品质,传统文化等,给孩子带来的是经验(比如不能玩水,会危险)。而男人承担的是体验教育(没事,玩吧,可以跑)。所以教育孩子过程中,男女必须独立开来,各自承担自己教育孩子的部分,独立是所有人必然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纠结来自于社会教育和自然规则之间的冲突。理想教育是人想出来的,是为了社会政党或某种宗教等。社会要求的是平等,是付出和收获对等,不能投机取巧或不劳而获。社会会磨灭人的个性,这是自然规则。智力就是各种伪装,拼的是智商。
孩子要经历的过程是先有社会性,融入社会,然后才独立,孩子有99.99%的可能会和我们的成长历程相似。孩子目前的独立和成年人内心的独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孩子的独立是离开父母,不再依赖父母,而走向社会去依赖社会了,他内心是从一个依赖更换为另一个依赖,没有独立。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刺激点,长大后社会是孩子的刺激点。真正的独立是从来不想着能不劳而获。家庭教育是让孩子独立走向社会,但这个独立并不是真的独立,只是假象,所有的关系都是假的,但是你的孩子必须要先相信关系,然后才能融入社会,建立关系的前提是平等。付出很多后得到的才叫珍贵和珍惜,如果从小孩子一样,父母就赶紧给,甚至不停的给,这让孩子无法学会平等。
很多女性难追是因为自我价值高,她会在男的付出同等价值后,女的才会被感动。虽然女的不会真的这样计算,但实际就是这回事儿。所谓的一见钟情,是女方和男方的价值观,碰巧一样了,比如女的自我价值观是五块钱,男的也碰巧出了五块。
价值是由主观性的,是你内心的一种评估,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有价值,会展现更多的个性,反之会隐藏和缩小自己的个性。独立不是排除所有关系,而是会接纳所有的自然结果,关系还是有的,但我不去抓这个关系了,不去主动处理和任何人的关系。
要知道人永远是孤独的。真正独立的生活就是各过各的同事,朋友,夫妻也是一样。恐惧的背后是死亡。人的一生,其实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死亡时也是一个人真正独自开始旅行的时候。人在前半生积累的关系越多,后半生丢失的也会越多人的,后半生是关系完全剥离开,会孤单。(人的后半生慢慢的同事、朋友都没了,父母也没了、对象也没了、孩子也不常回来看看自己、还经常生病)。而修行可以让我们提前独立,适应孤单。开悟不是投机取巧,不是某个瞬间。修行是让丢失的时间加快,一个连一个出现。修行类似急性子,是快速经历,而不修行就是用一生慢慢的经历。
我们父母要推动孩子独立,让他自己做事,而不是教化孩子,教化是学校的事。比如结婚前如果让他知道生孩子将要承担什么责任,那在生孩子之后就不会恐惧。永远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而孤独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独立。
恐惧和依赖、独立的关系,当人恐惧时会去寻找关系,会产生依赖。有依赖会产生矛盾,不想要矛盾,去分离会产生恐惧。如果在面临恐惧时不寻找依赖,而是直面恐惧,去选择修行、然后独立,然后得到的就是自由。个人能力越强,依赖会越弱,真正的独立是和能力有关系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专长,这个专长是自然发展出来的,而不是家长干涉出来的。所有的专业训练都是在无我状态。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一段一段时间的,是一股一股的动力,所以现在让孩子难受,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在学习中,不要让孩子一次学很多,而是让孩子自己选一门,然后一直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