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名副其实的考试月。高考、中考、期末考接踵而至,各个学段的学生都在这场学业成绩检测的大考中奋力挣扎。在我国考试往往被赋予了过重的意义,它几乎直接等同于努力的结果。无论是高考那被视为“鲤鱼跃龙门”的关键一跃,还是中考决定学生分流走向的一考定乾坤,这种评价手段已然成为各个学段孩子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成为当下教育内卷的根本源头。而这,给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带来了或深或浅的学业压力影响。
对小学生而言,虽然双减双减取消了分数公布以及考试排名,甚至现在也取消了期中测试,直接一学期到底只进行期末测试,但处于变革之中,孩子知识掌握多少?学业能力提升多少?老师心里没底,家长心里更没底。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校内不考校外测,校内不学校外补。同龄学生中一部分人的遥遥领先引发了剧场效应,看似一片热闹非凡的小学校园生活背后,孩子依然要面临课外辅导的重压。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牺牲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欢乐童年时光。作为心理课老师,我已经不止一次收到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老师焦虑过多的案例与求助。老师与家长也处于两难的抉择中:孩子玩在兴头上时担心他由此放纵耽误学业,孩子陷在题海战术中刷题升级时又担心课业繁重导致厌学,不合时机的打断和无处释放的焦虑,让家长也觉得疲惫不堪。初中生要面临中考的分流政策,熬夜学习成为当下常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情绪易激动、易受他人影响的阶段,自我认知也正在成长期,非常容易因为突发事件或重压情绪民引起极端行为或思想。之前有一篇《便秘的中学生》的报道非常令人痛心,学生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也颇为常见,甚至一些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的极端行为,更是令人痛心疾首。这一切的源头来自于高考,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未来的职业规划都与高考成绩紧密相连。 当下,高考几乎是全城让道、全社会保护加持,确实足够重视,但这种极端的保护也像一把双刃剑,学生承载的“保护与期望”,也如同千斤石压在肩头,一旦考不好,便会有愧疚感。带着这样的心情,也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考场上发挥失常的。 考试带来的学业压力,不仅影响孩子个体的发展,也对整个教育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过度注重考试结果的教育模式,让教育陷入了内卷的怪圈,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考试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考试不应仅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更应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手段。教育部门应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就需要全社会来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更需要全社会改变“成为人上人”的幕强价值观,人生并非只有考试优异才能走向优秀这一种路径。兵书上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并非考试失利人生就彻底失去翻盘机会,任何时候,无论是技术蓝领还是管理白领,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个人价值就是最好的人生选择。让考试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初心,不要过分看重成绩,而是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