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从《凡尔赛玫瑰》到凡学,阶级焦虑从未停止

*凡学梗来自于《凡尔赛玫瑰》这部浪漫的历史剧,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其中有极多描述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阶级奢侈的生活场景,用以与当时普通民众的水深火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手冢治虫的《怪医黑杰克》和永井豪的《恶魔人》并称为20世纪70年代三大不朽杰作。

从名媛拼单群的出现,到蒙女士的凡学生活,不难看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奋斗》已成为过去,《小时代》才更像是当代微博主流生活——撕逼、炫富与嫉妒。


虚荣是阶级身份的焦虑

曾记有一个话题,大意是儿子心疼自己的农村父亲用麦当劳的吸管喝咖啡,因为他觉得那是一根搅拌棍。然后在知乎迅速发酵引起讨论,其中法国留学生说在国外用吸管喝咖啡会让人发笑、KFC下场发图科普这是一根具有双重功能的吸管、知乎大神出现说讨论这个有什么意义……不同身份的人,都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上不同阶层的生活,渐渐展现在大家的视野。在大范围吃穿不愁的环境下,我们开始追逐新的身份认同。于是开始模仿更加精致的生活,比如一顿小几百的下午茶、一个几万块的包……这样的生活似乎能迅速吸引大家的目光。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展示生活富余带来的虚荣感与身份认同感越来越低,教养、学识与品位才是展示层次的新标准。但这三项没有任何一项是可以通过短期投入就得以提升的。于是大量的短平快读书电台、公号、各类文化类讲解的博主应运而生。毕竟也许只需要增加一些小小的文化谈资,就能在某个社交场上拔得头筹。


阶级身份是全社会的游戏

英国幽默作家吉丽·库柏在她的《等级》(1981)一书中,暗示了一幅二分的社会图景:“有负疚感的”人和“被欺骗的”人。她写道:

一边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歉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另一边则是各种劳动阶级,他们已经被电视和报刊杂志中关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想像彻底洗了脑,于是因为大蛋糕上自己的那一块大小而觉得受了欺骗。

去年大热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再次呈现了这一社会图景:主人嫌弃他们的味道却乐于给予施舍。残酷的社会剖析下,老钱们只想挥霍、新钱们追求外界评价、中产谨小慎微、普通人得过且过,仿佛这就是每个阶层的人只能有的生活状态。在固化的阶层分级下,善良与美德被挤压的有些扭曲。人们在里面,遵循着固有的评判标准,或虚妄、或努力。


无论在何时,传统的阶层跃迁都被视为持之以恒努力的回报标准。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的最后一个部分,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方向,多阅读、多思考,用丰富的大脑去抵御固化的评判标准,遵从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大的能量。希望我们都能如此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采访了几位新中产消费者,试图勾勒新中产的生活状态与消费共性,探讨新中产的生活方式与品牌营销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文...
    柳如柳阅读 8,910评论 0 8
  • 书籍简介 本书以1880-1910年间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材料,描述了中产阶级的生...
    老虎先生阅读 5,302评论 0 1
  • 对于在漂泊中生活的人而言,中产阶级的“小康生活”算是一种人生理想。拥有自己暖心的住所,开车去上班证明自己也有“堵车...
    姬鲲阅读 2,990评论 0 1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12,193评论 16 22
  • 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多少人为了理想和不甘选择了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我就是其中一个。 创业后,我由女人变成了超人,什...
    亦宝宝阅读 5,849评论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