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无定式
常有人感叹,自身的生活似乎欠缺幸福,总感觉别人的日常更为惬意,于是便以他人的幸福为模板,试图探寻自己的幸福之路。
“榜样具有强大的力量”,然而,当追寻幸福时,却发现幸福与众不同,它无固定榜样可循,往往难以捉摸,甚至可能引发烦恼。
何为幸福?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令人愉悦的境遇与生活”。
但相同境遇下,人们的感受却大相径庭。
乞丐获得一顿饱食,会心生舒畅,觉得幸福降临;而对富商而言,即便是满桌珍馐,也未必能激起快乐之情。
作家史铁生虽身患尿毒症,却说:“生病让我逐渐学会满足。发烧时,才意识到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惬意。”他还表示:“最终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这些身体相对健康的人,能否体会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是否会将幸福标准放得如此之低?
实际上,词典对幸福的解释并不完全准确。
即使处于相同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千差万别。
身处相似环境,一百个人的幸福观或许远超一百种,有时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幸福观也会改变。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或许暗示着:幸福,无固定模式;幸福,无固定榜样。
梁实秋曾言:“幸福与快乐,源于内心,不应向外寻求。若刻意追求,往往难以获得。”
一位远房侄女,生活原本快乐。一次同学聚会后,她看到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家有豪宅、车有宝马,便羡慕不已,抱怨自己丈夫只会教书,不善赚钱。原本的快乐,因寻找幸福榜样而消失无踪。
而且,我们眼中的他人幸福,有时并非真实情况。
我们常以世俗眼光评判他人幸福,认为有权有势、富有财富、名声显赫、业绩骄人便是幸福。然而,幸福有时却与这些因素相距甚远。
侄女那位同学,近期因婚外恋闹得满城风雨,幸福显然并未降临其家。
孟德斯鸠曾说:“若仅追求自身幸福,不难实现;但期望与他人一样幸福,则往往难以达成,因为我们总认为他人比实际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但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各有千秋。
这或许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
勇敢者追求刺激,冒险攀登高峰或漂流急流,视之为幸福;
沉静者喜爱安逸,甘于寂寞生活,读《庄子》或听古曲,也能心生快乐。
伟大哲学家康德将人生追求概括为:“我是谁?我欲何为?我能做何事?我该如何行动?”
幸福或许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当经理便运筹帷幄,有力气蹬三轮车也能歌声相伴。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做了自己能做的事,觉得生活充满意义,人生美好,便拥有了幸福,与他人评价无关。
幸福,全在自身,拥有真实人生,尽力而为,对社会、父母、妻儿负责,便是充实、快乐人生。心怀快乐,便是幸福。
幸福,源于内心;幸福,无固定榜样,也无需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