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约704-约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由于父亲早逝,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但是他坚信自己生来就是做大事的,所以在想方设法填饱肚子以后,他勤于练剑,刻苦读书,而且“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20岁时他初次来到长安,希望用他文武全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别韦参军》很好地反映了高适当时的踌躇满志。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长安逗留了一阵,拜谒无门,没人引荐,一无所获。无奈之际,他客居梁宋一带,过着清贫的耕读生活。
公元731年,听闻战事不断,28岁的高适坐不住了,他扔掉诗书,身负长剑,开始漫游燕赵,希望建立功业。可惜当时的朔方节度副大使李炜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都不太瞧得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因无人赏识,高适不得不再次回到梁宋一带。但是,这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写下了他的现实主义名篇《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天宝三年,高适在梁宋一带邂逅了结伴来游的李白和杜甫,三人遂结为好友,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剑,好不快活。
天宝六年冬天,高适在梁宋一带又遇到了落魄的长安旧友董庭兰,董庭兰曾经是长安城风靡一时的乐师,也曾经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由于受房琯的牵连,他被迫离开长安。两人分别时高适写下了广为传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宝八载(749年),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终于看到了闪光的高适,推荐高适赴长安制举。高适终于登科,被授职封丘尉,这一年,他已经46岁了。然后面对官场终日阿谀逢迎的日子,高适过得并不开心。三年后,高适辞职了。
天宝十二年(753年),高适得到了梁丘的引荐,被哥舒翰邀请成为了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并一起前往了当时军事前线河西。哥舒翰是唐玄宗极为倚重的边关名将。他很欣赏高适的才华与热忱,不断提拔他。在天宝十四年(755),哥舒翰进京见唐玄宗,还特地带上了高适。由此,高适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
不久,安禄山谋反,玄宗任命高适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后来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唐玄宗向群臣商讨对策,高适建议玄宗尽出宫中所藏珍宝钱币,招募勇士以对抗反贼。玄宗在杨国忠等人的怂恿之下,非但不听,还急冲冲逃往蜀中。高适急急追上,呈上《陈潼关败亡形式疏》,极言陈潼关之重要性,痛斥宦官和杨国忠的罪过,得到玄宗赏识,再次升迁。高适向唐玄宗提出“长策远图”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反对”诸王分镇”的主张,让太子李亨负责收复黄河流域,让永王璘负责经营长江流域,以便在北方收复无望时可以偏安于江南。唐玄宗的这一错误策略,不但不利于解决安史之乱,而且还引起了兄弟残杀。高适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太子一边,被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重用,提拔为淮南节度使,负责讨伐永王李璘。而他昔日的好友李白,却是错误地站在永王一边,永王兵败,李白差点也被杀了。李白曾向高适求救,但是高适权衡再三,最终没有救李白。他发动其他人到唐肃宗那边说情,最终唐肃宗法外开恩,判李白流放夜郎。对于这个故事,我不知道高适当时真实的想法,但是我宁愿相信诗人并非薄情寡义之人,而是出于政治智慧用间接的更安全的方式来拯救他的好友。
上元元年(760),高适又调任为蜀州刺史,此间他还对平定剑南兵马使叛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战功、有政绩,当权者也信任高适,种种因素加持之下,广德元年(763),高适成为了新任剑南节度使。在永泰元年(765),高适又被召回了朝廷,先后担任了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重要官职。高适与王昌龄,岑参和王之涣一起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他是唐代诗人中唯一因军功而被封侯的人。《旧唐书》上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