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时长:174m5s,阅读+咀嚼+思考+输出+笔记。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
2-1: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2-2: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2-3: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构架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2-4:确定作者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要求孩子复述课文,其实这就是一种训练,最初级的找到作者主张的练习。此时,并不是把作者的文字读出来或念出来,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不改变原文的意思,把课文的前因后果说出来。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经常会设置这样的作业: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吧。在此处,阅读教学的练习就得以在低龄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出现了。
这非常利于以后把握文章、书籍的主旨。可是,他们甚至是我们都很少去复述,谈及作者论述的主张。自然而然,变成了填鸭式的阅读,作者写了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一个内化,再输出的过程。(阅读第2-2有感)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主张,也就是文章或书籍的主旨时,就会发现很多地方出现的字眼不同,但是主旨却是一样的,如书中举出的例子4-2=2和2+2=4虽然是不同的算式,说明的却是同一个算术关系。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这样一句话:本质一样,只是现象不同。
反过来,测验一个人是否了解了句中的主旨也就是观点的本质,就看他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现象。在此,形而上的主旨的理解测验,看一个人是否能举出具体客观的例子。
关于第七个规则(2-3),我在阅读《找出论述》这一部分时进行这样的思考。如图:
后继续看文发现论述要注意的地方与我的思考达到了共识。找出论述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
2、区别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演绎法和归纳法);
3、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在这里我明白了自明之理的意思,作者举例“父亲的父亲是祖父”与“整体大于部分”两个主旨。前一句是自明之理,后一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他们一般来自经验,也就是普通常识,而不是有组织的知识,更接近科学或历史。前者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没有启发性的主旨,而后者则是一个有启发性的主旨(未定量的整体与部分),对我们真的有教育作用,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这样的主旨?
那么,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运用好前面三个规则,规则八,找出解答,也就轻松很多了。
看来,分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措施。我们小时候也会,可是没有理论做支撑,也没有系统的阅读规则做指导,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当时被老师引着走的被动阅读的学习了。
今后,如何在小学课堂设置成系统,有规则的阅读体系呢?我在思考,建立清单体系,读完这本书后,打算看刚入手的《清单革命》,在考场上,如果有清单,或许更能提高检查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