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1愚人节

节日快乐

纸上谈兵

1、历史

本想说说纸上谈兵这个现在也很常见的人浮于事的社会情况,但是在打开网页后神奇的发现战国那段历史真的太有意思,虽然是胜者王侯败者寇,但是记录下来的真的是血淋淋经验。真的之前只是略懂皮毛,对历史真的见解挺浅薄。
就先抓着长平之战这个线头,慢慢的回溯下那段历史。

1.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长达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以赵军45万被秦军坑杀为结局,至今令人心悸不已。司马迁在《史记》给出的说法是赵国中了白起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名将廉颇担任主将,葬送了赵军,遂令“纸上谈兵”的成语留诸后世。
2."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3.商鞅变法
当时的民风彪悍,也没什么文化,商鞅的变法,激起了每个人民的斗志,无论什么行业,只要努力就有收获,不靠出身,不靠关系,不强大才怪。
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4.40万人的大坑
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结果:赵国几乎全军覆没,秦国惨胜。参战方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

2、赵括

看着秦国的日期强大,赵括不可能不懂敌强我弱这一点,有人说史书记载为赵括急于求胜,但是看了历史就明白,其实不是赵括急,是赵王急!如果不是赵王急着比试高下,怎么可能一个臣子能擅作主张换了手下的将领?任他摆开一副拼死一搏的架势?此时再加上敌人添油加醋的渲染,臣子看明白天子的想法,才推动整件事情的发展。

3、一点感想

要是秦国没有商鞅的法家变法,是否秦国可以突出重围?明显是不可能的,经济才是国力的第一驱动力,没有银子没人支持,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在那个年代就没有人口,没人在冷兵器时代必败。那么这个变法又对秦国做到哪些改变呢?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