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养生,不是保健品,不是健身课,而是这种“四少”活法
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养生是最热门的话题,有人热衷于昂贵保健品、有人热衷于复杂的健身课,但却忘记了大道至简的养生心法,那就是能量内敛,即少言、少思、少怨、少欲,这既是生活哲学,又是先人智慧。养生之道不在于多,而在于效。
少言,按下静音键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懂得沉默的力量。杨绛先生说:“我们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她一生文学成就斐然,生活中却低调少语,将内心的感悟化作一篇篇温暖治愈的文学经典。
少言,不是不讲话,而是在说之前,要过过脑子,在了解清楚情况,调查核实后,再发表意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要随心所欲,口无遮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倾诉表达的欲望,而伤人于无形。
“口吐千言,不损自伤”。话多不仅消耗气血,还可能招来烦恼。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记得有一次朋友向我哭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我陪她一上午,讲了一上午宽慰的话,感觉精气神好象被掏空了一样,非常疲惫。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话多,要养生,先闭口。管住自己的嘴,让交流有分寸有温度,方能杜绝自身的能量的“跑冒滴漏”。
少思,为心灵减负
村上春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他每天坚持跑步、写作,在自我把控的规律生活节奏中,创作灵感如泉涌不断,他这种对自我的认可和节奏的把控,就是少思的体现。
少思,就是要学会放下执念与包袱。过度思考犹如高速运转不停歇的机器,消耗我们的精力,陷入了 “精神内耗”。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活到85岁,他曾写过一副名为如意的对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少思。美国科学家基金会一项调查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都是消极的,想得越多越容易悲观。专注当下,今日事今日毕,把无关紧要的想法抛掉,松开手中多余的线,风筝才能飞得更高。少思寡虑,能量心气内敛,方为养生神药。
少怨,握紧手中能量瓶
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我从不抱怨,只是努力解决问题。” 正是这种不抱怨的态度,让他带领团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齐白石“养生七戒”中的一戒就是戒悲愤,少抱怨。艺术家韩美林说:“我一生苦难多,可我活得很好,为什么?很简单,做人只有一次,我若这也计较,那也计较,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抱怨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不断吞噬我们的正能量。经常抱怨的人不仅自己心情糟糕,还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同事将我作为树洞,每天中午拉着我去散步,在散步中不停地向我抱怨家庭与工作中的矛盾与问题,喋喋不休,我的情绪也似乎被她的情绪感染了,那段时间也非常低落,后来,那位同事工作调动到了另外一个单位,我的情绪又阳光了起来。
向日葵,总是向阳而生,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绽放出金灿烂的笑容。口中无怨,方能心中无怨;心中无怨,方能眼中无怨。用无怨的眼睛看世界,你便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惊喜。唯有无怨,方让能量不外泄,唯有无怨,方能令身心安泰。
少欲,事简心安常乐
《论管仲》中有一句话:“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知言•修身》写道:“修身以寡欲为要”。欲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消费主义盛行时代,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许多拼命工作,以时间以身体换金钱,结果,身体累病累垮了,心灵也变得沮丧空虚,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少欲,就是对生活作减法。著名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少欲就如净化器,过滤掉的是欲望杂质,留下都是幸福本味的精华。少欲,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少欲,能量才能不外散,身体才能平安无恙。
药王孙思邈说“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最好的养生的智慧,就是 “四少” 活法:能量内敛,少言少思少怨少欲,这不仅是一种养生心法,更是一种生活智慧。静下心来,践行这种 “四少” 的活法,你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健康从未远离。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