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当时,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xíng] 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门关),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元氏、赞皇三县毗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陈余派精兵3万,绕路截断韩信军辎重粮草,正面赵军则高筑营垒,拒险坚守,使韩信进不能战,退不能还。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兵少而疲,避而不击会贻笑诸侯,拒不采纳李左车建议。
韩信率军在距井陉口30里处扎营。夜半,令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设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士卒多数未经训练,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 淮阴侯列传》)的战术,以万人在绵蔓水(今绵河)东岸列背水阵。
翌日拂晓,韩信亲率汉军,打着大将旗帜、仪仗、鼓号,向井陉口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果然全力迎击。厮杀良久之后,韩信、张耳假装大败,丢弃战鼓旗帜,迅速后撤,与埋伏在河边的汉军会合。赵王歇和陈余以为汉军真的败了,命赵军紧追猛攻汉军,企图在河边全歼汉军。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大河,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拼命,赵军的疯狂攻势被遏制住了。
这时,埋伏在侧翼的汉军二千轻骑兵,趁机占领赵军大营,他们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赵军自觉无法取胜,想返回大营,但看到满山红旗,大惊,以为汉军已经活捉赵王和诸将,赵军遂大乱,四处逃散,赵将虽然斩杀多人,但无法控制混乱逃跑的局面。于是,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陈馀,擒赵王歇,遂平赵地。
井陉口之战,韩信大获全胜、一举灭赵,对整个楚汉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汉军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实现了最初的战略目的。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我们现在常用“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显示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韩信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亡地”与“死地”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必胜的法宝。又是400多年后,魏国名将徐晃照搬兵法,“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非但没有激发出士气,反而士气逐渐瓦解,被蜀将黄忠、赵云击溃,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亡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