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0后,却不像90后,但又有谁规定90后就要这样,或要那样呢。不过在生活里,我们总是认为某些行为,某些态度就是属于某一年代人的行为态度;或被认为作为某一年代的人就应该按照你所属年代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来进行你的人生。在网络里,不同年代的人又会被绑上了不同的定义,可能一不小心,你就脱离了其中定义,而遭到指责。所以,如果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在这种种定义中,我是90后,却不像90后。
我总是慢一拍,或一直没有跟上,有点不像个90后。就像小时候,我跟着同伴们去河里玩水,他们都学会了游泳,能在浅水区和深水区自由穿行,而我一直停留在浅水区泡着,不敢靠近深水区,因为我一直没学会游泳。初中的时候,大多数人用上了QQ,甚至有了手机,而我不仅没有QQ,还只能在联系方式上写上家里的固定电话。当他们能熟练在网吧上网时,我只去过几次网吧,也只会下载一下歌曲和电影,一开始都不知怎么下载,连磁盘和文件夹都不知怎么找。高中的时候,同学们开始了智能时代,而我终于赶上用手机的时代——我拥有了一部按键手机,按键机也罢了,就连翻盖机和滑盖机都不是,只是上屏幕下按键的“砖块机”。当同学们沉迷于小说、漫画、动漫和NBA的时候,我对这些并不感冒,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的固定娱乐居然是小学初中一直以来的娱乐,就是收听FM的固定节目,只有这是按键机才显得比较重要,毕竟它还能当个收音机。
大学的我也用上了触摸屏手机,他就是诺基亚N720,最糟糕的是系统是Windows系统,好像这时诺基亚早已成为了过去,不久后系统里的软件再没有升级和更新,即现在的App版本的升级。而身边的人不知多少年前就流行用上了安卓手机,当然更好的选择就是Apple手机,早已是人人向往的产品,就像当年的诺基亚手机一样。当舍友们都在玩LOL或CF时,我电脑只装个狂野飙车游戏。当舍友们迷于直播时,我还在看我那狗血的电视剧,不知直播为何物,我承认后来我也有看过音乐直播。
开始工作后,自然而然想着要成熟点了,自己也慢慢地不在年轻了。正如那句话所说,直到每年数字在增长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并不是数字走向我,而是我在迎合那个数字,我就这样适应着我的年龄。我一直被身边的朋友吐槽不关注时事,不看新闻,娱乐信息也不留意,说我这样怎样和同事或身边的其他人有更多话题交流呢。我只能一如既往无视他的吐槽,当然也感谢他没有抛弃我这个朋友。其实我有关注一些的,只是我选择渠道少点而已,就每天浏览固定那几个公众号,几乎是我得到外界信息的最大渠道。当然,在这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不用你去找或留意,很多都会推到你面前,你防不胜防。就如之前,我突然发现一些群聊天总出现“今晚吃鸡”这个词,我一开始以为又是什么网络用词,就不怎么理会,因为我很少使用这些流行的网络词。后来,周围的人都开始玩起这个吃鸡的游戏,而且这个游戏的信息也早铺天盖地,我还被怂恿下载和朋友们玩过一两次,就卸载了,当然我肯定是个比较坑队友的人,作为一个平日不玩游戏的人,我也没什么办法。还有就是“抖音”,其实抖音还没发布,我就知道将有这么一个APP,好像是在网易音乐上看到的,不太记得了。周围的人开始日常刷抖音,讨论抖音神曲,把抖音的经典片子活用到生活对话中。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我才给我的手机装上“抖音”,其实也只是半天的存在,因为我发现抖音的内容对我个人来说很多没什么用处,而且明知无用,但还是忍不住一直在刷,这样就会耗费很多时间,而且其中很多内容是类似的。不过我还有个一直以来都保持的娱乐就是看剧,看自己喜欢的剧,但从来不会被安利了或周围人都在看,就会去看。就像最近的《知否》,周末我和朋友吃饭,谈到同事的话题,我就和我的朋友说你知道《知否》吗,本来只有一两个同事看的,被安利后,公司的几乎所有的女同事都追了起来。他就说不就是最近出的嘛,那你也可以看啊,这样也可以聊到一起,你也是能整天看剧的人。我说我查了下,我不想看。在这并没有贬低这部戏或看剧的人,纯属个人倾向的选择,而且我也是一个追剧人。
虽然被认为90后应该做的事很多没做,身边的同代人所追的潮流我没怎么追,他们参与的亚文化我很多没参与,但我也是和他们一样是这些潮流,这些文化中的过来人,其中很多我没亲自尝试,但我能接受这些的大多数,并没有要做出反对,我也是个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