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告诉我,你打算怎样度过这狂野而宝贵的一生?
出自玛丽·奥利弗诗歌《夏日》的这段诗歌,后来被一个艺术背景的哈佛毕业生发展为一个叫Portrait的行为艺术。
他每年返回哈佛随机为在校的学生拍一张黑白照,并让他们写一段文字,回答这个问题,每一年的照片和答案都会展出给人以启发。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很有冲击感,事实上这是个人生使命问题。
以下是事业这一模块我的答案:
一、在教育行业做出一定贡献。
二、在泛教育领域投资优秀创业者。
三、输出一百年后依旧有价值的内容。
以上三条如何量化还在思考,对标的话,可以理解为迷你版的俞敏洪。
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台电脑,社会正是通过教育,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大脑为世界更新系统。
其他事情都是打补丁,教育才是重写系统。
这正是教育的巨大意义所在。
在教育这一块,俞老师做的比较广,培训、在线教育、实体学校都在做,还创建了培训泛教育领域公司创始人的“东方坐标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
对于个体,教育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
投资这一块,俞老师和盛希泰合伙成立了洪泰基金,同时他还以个人身份投过不少项目,比如在线钢琴陪练品牌“快陪练”。
几十年后体能下降之时,通过投资的方式把经验和资源传承下去,这件事可以带来足够的正反馈。
投资年轻人并保持交流也是避免思维固化以及思想传承的方式。
最后通过母公司投资赋能创造一个蜂巢型的裂变组织(有点像三只松鼠的松鼠小店)一直都是我的兴趣点。
输出这一块,目前俞老师的公众号“老俞闲话”更新频率很高,书也一直在出,最近还增加了一个视频——做企业家访谈栏目《酌见》。
输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只要能够传达信息的,都可以叫输出。
有价值指一百年后这些信息还有意义,依旧有人去调度。
曾经设想过的创意有如下几个:
做一档视频栏目《一千另一种生活》,采访对话各种有趣的人。
拍一部像TVB《创世纪》一样能够影响几代人的影视剧。
写一本五百年后依旧有人会读的书。
这些都是输出,也是未来我愿意投入时间去做的。
教育、投资、输出。或者这三件事本身就是三位一体的,做教育的同时本身就在在输出内容和投资思想。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One more thing:
使命就是这件事是回答为什么这件事是你做而不是别人。上篇是《我的原则》,本篇是《我的使命》,一直坚信优质的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欢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