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避,为了回避比较敏感的问题,故意使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者是信息量不足、不够精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话语显得不具体、不明白,而又不失礼貌,这样的修辞方式叫闪避。闪避的“闪”可以理解为躲闪,即回避正面作答,“虚晃一枪”,避过锋芒。
(一)分类。作为一种修辞艺术,主要用于在对话中故意避开提问者所提问题的实质,改用含义宽泛、模糊笼统的语言来回答,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依“闪”的手法,闪避可以粗分为两类:一是虚指闪避,二是宽泛作答。这种修辞方式可以体现为几种常见类型:
褒义闪避:回答者含有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色彩的语言,通常用来表达正面的情绪或立场。
贬义闪避:包含了憎恨、厌恶、鄙视、否定等感情色彩,常用于表达负面情绪或对某事物的不满。
中性闪避:这类闪避不带有明显的褒贬感情,而是使用模糊性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旨在避免直接回答敏感或私人的问题。
(二)闪避修辞艺术的功能与修辞效果。闪避的主要功能,一是可以在不方便直接回答问题时,不会因为拒绝回答而伤害对方,同时又没有泄露关键信息;二是面对不怀好意的提问时,使用闪避的修辞手法,可起到言语保护的作用。
含蓄委婉:闪避可以扩展语言表意。由于不正面回答,往往让读者/听者自行联想或猜测,语言的蕴意反而更深远。1933年,鲁迅在《答中学生杂志社问》中被问及“青年该如何读书”,他答道:“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此回答完美避开具体书目的推荐,却用“活书”暗喻社会实践——这正是闪避的典范:规避直接回答,却传递更深层思想。
幽默或讽刺:一位大学生在火车站遇到一位丢失车票的大嫂,自掏腰包帮她买票。大嫂感激地问:“大兄弟,你叫啥?是哪个单位的?”大学生笑着回答:“我叫‘雷锋’,就住在中国。”这个经典对话,正是闪避的教科书级示范——既不撒谎,又保护隐私,还自带幽默感!暧昧/回避,可表现人物心态如恋爱场合,“你喜欢他吗?”“我不知道”,却红了脸。读者一看就明白她害羞。保密或斗争在机要、外交等情境下,可以保守机密或防备敌人,起到自卫或对付刁难的作用。
(三)应用场景:闪避修辞艺术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戏剧、电影或其他表演艺术中,演员可能会使用闪避技巧来塑造角色的性格或回应复杂的剧情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可能在交谈中无意或有意地使用闪避技巧,以维护社交关系或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从先秦策士到当代娱乐圈,从谈恋爱的娇羞回避,到外交场合维护机密,闪避术始终在语言安全与表达艺术间走钢丝。掌握这门“修辞太极”,既能守住底线,又可传递深意;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委婉说“不”,给人以含蓄机智的感觉。但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过度闪避,难免沦为“语言欺诈”,可能会让对方感觉你在故意敷衍或者戏弄,乃至激怒对方或失去其信任。再比如官场中诸多“这个这个”“研究研究”式的无限闪避,终致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