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这本书自1986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26种文字广为传播,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时至今日,这本书仍位列亚马逊总排行榜Top400之中,并雄踞消费者行为学和应用心理学类畅销书榜首。
这本书我以前看过原书,但没看完,唉,自己看书就是这样,放在床头一个月也看不了几页,后来在蚂蚁私塾上搜了一下,果然发现蔡叔(蔡垒磊)有解读过,怪我加入太晚,果断点开来听,内容果然实至名归。
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影响我们做出一些行为的原理与动机,这是我学完后最大的感受。无论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还是稀缺,都会导致我们鬼使神差之下做出并不符合我们利益的事情。
我们也一直都高估了自己的理智程度,其实我们一直被商家们蒙在鼓里,或者说商家们对于人性的不理智行为有着足够的了解并加以利用,普通人被“影响”就非常正常了。
为了避免陷入商家为我们设置的消费陷阱,我们就要足够了解那些影响自己做出决策的行动原理。这里简单分享一下我的部分收获:
1.意识条件反射(蔡叔的解读版里说的是“自动化进程”,但以我的理解而言,用意识条件反射可能更方便我自己理解。)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大家可能都觉得自己和动物是天差地别的,但实际上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
雌火鸡仅仅会因为对方发出了“叽叽”的声音,就将其当做自己的后代——不论是任何活物或者任何死物。你可能会觉得这实在太蠢了,人类才不会犯这种错误。
事实可能要让你失望了,美国的某家商店由于珠宝店生意不好,老板打算打折出售,不料员工粗心的将1/2给看成了2,导致售价成了原来的两倍,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了,珠宝大受游客青睐,在一周之内珠宝就被抢购一空。
原因很简单,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一分钱一分货,贵自然有贵的道理,而这粗略的结论成了我们判断事物价值的意识条件反应:贵=好。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这诡异的一幕:原价珠宝无人问津,珠宝价格翻倍后反而门庭若市。
同样的,人类还有类似的意识条件反射,比如说,当你在请求别人的帮助的时候,给一个理由成功的几率更大,而有意思的事情是,比起给出理由,仅仅只是给出“因为”一词,哪怕你后面接上的是一句没用的废话,获得别人帮助的概率依然能大大提升。
2.互惠原理
除了上面的自动反应外,我们还有很多的“默认设置”,比如说别人给了你好处,你就要想方设法还回去,而且还礼往往要大于对方,不然你就十分别扭。
我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超市的各类免费试吃和试用活动。
有超市做过统计,做免费试吃活动之后,消费者购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就是因为顾客在吃了这"免费的"事物之后,感觉自己得了超市的好处,需要把“人情”还回去,于是一不小心就“上了当”,买了原本自己并不打算买的许多食品。同理,免费的日常试用品也一样具有相同的效果。
对此,我总结出一句话:免费的东西往往隐藏着你意想不到的代价,而当你为这免费买单的时候,你付出的代价就远远大于你占的这些便宜。
互惠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超市试吃之类的活动,这里不赘述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职场上有哪些是你利用互惠原理或者你被互惠原理利用的场景呢?
仔细想一想,你会大吃一惊的。
“现在回到开头,开始去挑选出其中你最能用得到的一两个点,不要等,就现在,先去影响你身边的人试试。实践才会让你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蔡垒磊
这个是解读原稿中的原话,我也觉得相比于看完这本书,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然往往在真遇到事儿的时候想不起来用。
ps:
最后补充一个题外话,之前有朋友跟我说听解读不如自己啃原著。我跟她做了个小小的比赛,我用听的,她用读的,2小时后我们来总结书里的观点,结果我当然是完胜,哈哈。
当然,这不是说听解读这种方式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不过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我没看完的书确实都看完了,而且确实有收获,这个也跟解读的人有关,如果是我朋友来解读,那我估计是对她的能力不够信任的,这样我会觉得不如我自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