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假来了,又到课外辅导机构争夺生源的好时机之一,每争取到一名学生,意味着至少春季学期又多一份收入,如果效果好,说不定家长连一学年的费用也交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消费需求就会有供应,加上教育的非标准化、门槛低,面对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课外辅导有着巨大市场,琳琅满目的大小培训辅导机构数量难以统计。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竞争力不强的办学机构纷纷倒下,若干新辅导机构又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有的机构已经办成了全国连锁如新东方、学而思、京翰等等。
02
随着课外办学机构的日趋成熟,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套路一 曲线救国
先举办各路竞赛的辅导班,招收参赛的学生,比如奥赛、华赛、演讲比赛,而这些比赛基本是民间组织和管理的赛事,一些知名机构的辅导老师也是这些赛事的出题老师,或者有渠道与赛事的组织管理者取得各种联系。参加辅导的孩子自然能取得优异的名次,获奖人数也超过其他办学机构,于是在口碑上站稳脚跟。比赛结束,学生和家长顺理成章继续选择这家机构进行每学年的课外辅导,并且还有口碑效应,其他家长和孩子也接踵而至。
套路二 打鸡血
打鸡血要区分大班和小班。
大班可以采取开家长会的形式,首先把办学机构的过往优秀业绩、优秀学生进行描述,点面结合,个案和整体相融合。其次介绍本机构的优势:师资、资源,如果还有少量去好学校的机动名额,那就太有诱惑力了。最后,不露声色把竞争对手打击一下。总之要让家长和孩子充分相信,错过这个店就没有下个村啦!
如果是小班或是一对一的辅导,就可以约时间面谈。特别邀请家长孩子一同参与面谈。咨询老师在家长第一次去咨询时已经事先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比如学校、分数,然后区分不同生源和成绩的孩子匹配任课老师。各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后在面谈时开始不同的攻略。
对本身基础比较好的孩子,老师首先把以往辅导业绩描述一番,然后询问孩子的目标,如初中、高中、大学想考的学校,如果目标学校定得太低,老师会让孩子重新确定学校,树立信心,表明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考上目标学校正常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家长的期望也相对较低,孩子答应来补课已经满意了,只要不惹是生非,能够读一所过得去的学校,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就OK了。这种情况下,老师一般会把孩子智商、能力夸奖一番,树立自信,依然会然告诉家长和孩子,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考上二类学校正常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对自己再狠一点,逆袭一类的学校也不是没有可能,于是家长巴不得现在就开始上课了,一转身出门就交钱去了。
套路三 灌鸡汤
总有一些孩子不能用打鸡血的方式, 叛逆期柔性引导不失为良策,灌鸡汤营养丰富又顺耳。有些辅导老师也在各学校任教,对心理学颇有研究,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爱好摸得透彻,把家长反对的爱好都作为鼓励学习的动力,让他们用成绩去争取玩的权利。于是孩子们非常乐意选择这样的知己老师,家长选择孩子喜欢的老师,交费成功。
03
教育消费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了一个消费支出,反映着家长对于课内教育的不满足。
存在即是合理,辅导机构比在校教育更能把握和利用教育优质资源。无论以何种方式招生,机构的体制、管理模式、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才是关键。要想拥有长久的竞争力,要想把风口上的教育做得更长远,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和追求。
04
家长对于教育的消费需求和心理期待,催生了课外辅导的强大市场。在选择辅导机构的时候,还是要结合孩子自身情况,理性选择最适合的老师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