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怎么评价李世民对书法的贡献:李世民与书学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太宗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历来质疑者甚微,书家对其称赞,在典籍中多见。张怀瓘《书断》赞曰:“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 黄庭坚《山谷题跋》称道:“太宗英睿不群,二十许尔,字画已能如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风度,亦是富贵后能不废学尔。”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称道:“‘见文皇真迹,使人气懾,不能临写。’真英雄欺人哉!” 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在正史中也多有反映。例如,将书法作为铨选的标准、设书学博士、不惜重金大肆搜购名人法帖墨迹等等。那么唐太宗在当时为何如此重视书学呢?唐以前重视书学之帝王,非唐太宗第一人,唐太宗以后书学上有造诣之帝王也不乏其人,相比之下,历代书家对唐太宗的评价为何又如此之高呢?唐太宗为留清名可以擅改《太宗实录》,那么在书法上的名望是否完全可信呢?这其中是否有“因人立言”虚假之誉呢?唐太宗重视书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呢?清楚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对唐太宗评价更客观准确,特别是对书法界清楚认识唐太宗书学,有更重要的意义。
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仅从一方面着手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更多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唐太宗的政治决策、思想主旨、行为目的等各方面认识后,方能得出结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本文只是以书法为中心来考察人物,绝不是将唐太宗的重要历史地位推翻。重点在于从唐太宗的书学活动上,联系唐太宗的特殊地位和社会背景,对其作出一番重新评价。一方面从新视角重新认识唐太宗,另一方面对自古至今唐太宗书学上的贡献重新审视判断。
接下来本文将从研究现状与不足、社会因素、政治动因、消极影响等几个方面,以逐步推进的方式来讨论李世民与兴书学的关系。这里先说讨论第一个内容:关于李世民兴书学的相关研究现状与不足。只有明白研究现状,才能充分知道研究的不足,才能清楚可挖掘空间。这样才不至于观点存在偏见。
对唐太宗的研究,成果诸多方面皆有可借鉴之处。古之方家论及唐太宗,散见于各篇章中,往往总言而不能尽其详;近世学者对唐太宗研究虽有阐述,但似因书法界与历史学界分科领域所限,不能从不同领域作综合研究。为了能更全面的说明问题,在搜集材料时,我们尽量将与本文相关或是能从侧面说明问题的资料一并记下,提炼出值得运用的内容,做成书札,以便于客观总结问题。但由于资料较多,篇幅所限,现将我们所见学界关于本论题的文章专著,概括主要,大致别类,胪列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要先说明,关于李世民与书学关系的相关研究非常多,即使我们作了概括,但行文繁冗未必符合大家的口味,所以如果你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关心,可跳过第一部分,直接看下边第二部分“研究现状不足”。这样你同样清楚现在学界对李世民与书学的研究是什么情况,也可知道我们今后讨论的方向。
一、当前各界研究现状概述
(一)历史学界相关研究概述
《李世民评传》,郑学檬、卢华语、张宇、毛蕾著。该书是我所见资料中对李世民评述较具学术价值的资料,所涉及的问题也较全面。但浏览全书后,未见从文艺的角度对李世民评述,特别是对其为后人所称道的书学贡献,未加论述,略感遗憾。赵克尧、许道勋的《唐太宗传》,以时间为纲,引用大量正史材料,对李世民的一生作了详细叙述和评价,非常全面,但对很多问题仅作叙述而未能深入探讨,是该书美中不足;与此类似的传记还有王清淮编著的《唐太宗》,全书以正史为依据,并采撷古今名家之评述,出处可寻,可作为辅助材料;袁英光、王界英著的《唐太宗传》,对唐太宗的书学成就,有多处提及,但只言片语较零散;李旭编的《李世民》,有贞观之治的评述,涉及本文内容;黄中业的《唐太宗李世民传》,采用专题叙述方式,分章节简述李世民“文治”诸方面,但因该书旨在通俗,学术价值相对降低。还有一些唐史论文集也可见相关内容。如韩国磐先生《隋唐五代史论文集》中,有《论唐太宗》和《卜天寿<论语郑氏注>写本》两篇文章,前者用辩证的态度评价李世民,既肯定其人物历史贡献,同时也对李世民的历史局限性做了简要分析;后者是我们见到历史学界学者论述书法问题较早、视角较新的文章,文章以敦煌文献作主线,分析了唐代书法发达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书法的发达不是某个人所能控制的,不应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唐史论文选集》(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版)中《唐太宗其人及其角色》(1-18页)一文,对唐太宗一些有失道德行为做了评述,在其结尾写道:“而事实上,太宗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和人类统治者,虽然在道德上,他是有缺陷的,但仍然值得被记忆、传扬千古而永不被遗忘”(15页)。
再有,与本文相关论述的文集有《二十世纪唐研究》,其中有专章简述二十世纪对唐代书法的研究,并且有很多相关论文目录可供查阅借鉴,如该书77页列举20世纪研究唐太宗的专著十余种。此外还有,《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胡戟的《胡戟文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牛致功先生的《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唐文化研究论文集》等。还有一些断代史专著也有相关论述和可借鉴的内容。如韩国磐先生《隋唐五代史纲》,对贞观之治所谓的“盛世”情况,从消极面做了论述了,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时的社会情况;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也分析了贞观之治的实质情况;还有《唐代文化》(李斌城主编)、孙昌武撰《隋唐五代文化志》分门别类地对唐代文化论述等等。此外,胡国珍辑著的《历朝四百五十人传记》(唐太宗部分),对唐太宗的资料做了辑录,汪篯著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以门阀观念看待李世民等等,对本文也是非常好的材料。还有《唐史论丛》和《唐研究》中也有少量书法专题的文章,详细文章目录附在参考文献中,此不再详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书法界相关研究
当前书法通史类书目不在少数,就唐代书史而言,朱关田著的《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是书法界公认的较权威的书法史,也是史料和论述最详尽、学术价值较高的书史。其中有专门章节对唐太宗和初唐书法的评述,但该书重在以书法研究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较少用政治、思想等其他角度深入剖析问题。祝嘉的《书学史》认为唐代楷书,诚不足道,行草尚有可观。 姜寿田《中国书法批判史》中提及关于唐太宗书法行为的政治倾向。龚鹏程《书艺丛谈》,对李世民的《指意赞》和《笔法决》的真伪提出怀疑,认为唐太宗以政治人物身份对书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提出,只求以王羲之“尽善尽美”为模式,确实会使书法的审美追求走向单一。欧阳中石等著的《书法与中国文化》,简要分析了唐代政治对书法发展的消极影响。认为帝王喜好促使书法向馆阁字体发展;帝王的收藏法书墨迹,垄断了书迹,影响流通,使上层士人书风单一,助长“院体”书法发展;帝王收藏集中,王朝更替等灾祸使帝王成为珍贵书籍的最大的破坏者(见236页)。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认为,唐太宗的书论除《王羲之传论》外,《笔法决》是伪托之作,认为《论书》、《指意》,来源不详,真伪难定(30—32页)。丛文俊《书法史鉴》,对唐代的传统书法、统治者意志、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做了精彩论述。郑晓华《翰逸神飞—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 启功《唐人写经残卷跋》(见于《启功丛稿》),都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另外,在 其他的书法史、书法美学史、书法批评史等书中,也都对唐太宗的书法有所论述,不过大多形式内容类同,此不赘述。
(三)期刊论文类
有相关唐太宗评述的期刊较多,以下将与本文相关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稍作概述。
周均的《书法对唐太宗政权的影响》 。该文论述了唐太宗根据建唐之初书学的实际情况,另辟新路,提出了唐太宗用书学进行思想统一的政治目的,很有新意。文中将唐太宗在书学上采取的措施与政治作用相联系,认为书法文化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观点新颖,但说解问题似乎偏激。实际上书法的发展只是唐太宗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一个表现而已,文章夸大了书法的政治作用。而且,该文没有从唐太宗个人思想倾向出发来阐释问题。此外,文中也提及书法政治化造成的消极影响,但未详述。谢光辉《唐太宗对初唐书法的介入与影响》,主要论述唐太宗个人喜好和书法政策,对后世书法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提出了由于唐太宗介入书法界和“以书取士”等政策,使后世楷书发展定格,书法出现程式化等消极影响,但只言片语未作详述。张唯《唐代职官选举制度对书法的影响》。论述选官中书法的特殊作用,强调制度对书法的作用。相类似地把书法与政治相联系,考察相互影响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孟宝跃硕士学位论文《唐楷结体整伤化的成因探析》,虞法志、杨泽明《刍议唐太宗“崇王”与唐初科举取士》,武原《权利和唐代书法文化》等等 。总的来看,这些文章都能从政治角度来分析李世民大兴书法上的动机,或书法对李世民政治的影响,但都没能充分地分析这种动机下产生的消极影响,并且对李世民的评价还是站在过去的赞誉中,难免会受过去已定结论的影响。再有,一些文章观点和论证材料并不新鲜,在一些面世书刊中都曾见过,学术价值不高。
还有一部分是注重对李世民书法技法、思想等角度论述的文章,或者对唐朝的书体、文献、书法教育等研究的文章。如南京师范大学施政的硕士学位论文《唐太宗书法综论》,李伟《从崇尚王羲之书法看太宗朝文化渊源和审美理想》,高远树《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等 。这类文章,不足的是没有很好地将问题还原和联系到当时社会背景、政治制度中,如施政的论文,仅论述了李世民的书法思想、创作实践、书学贡献,通篇大肆赞扬李世民的书学成就,缺少辩证联系。另外,还有一部分相关文章,如李正庚《唐代皇室家族的书法教育》,论述了唐代书法教育和唐代书法盛兴的重要作用,认为考察唐代书法,两馆是重要的对象。此外还有一些未见全文的论著,如2004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河崎祐子的硕士学位论文《唐太宗书法艺术初探》,2004年1月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硕士班陈丽玉的论文《唐太宗的书法研究》。两篇文章虽未见全文,但从目录可知其对唐太宗书法的研究状况。两篇文章对唐太宗书法的笔法、思想、渊源、贡献、影响等作了分析,但两者似持有传统观点来评价唐太宗,缺少辩证分析。
再有,一些不是论述唐太宗书法的文章,但对本文阐述观点有很重要作用。如李锦绣《试论唐代的弘文、崇文馆生》,用详尽的史料,论述两馆生的人数、选取标准、日常活动等。唐春生《馆阁学士与唐太宗朝的文化及学术》,特别对两馆和馆阁学士的学术情况作了论述。这两篇文章都可作为从“两馆”的角度来考察唐代书法的材料。《唐代艺术家籍贯的地理分布》,对唐代艺术家的地区差异、书法所占的比例做了计量统计(《唐史论丛》第四辑109-146页),有利于分析书法、地理、政治三者间的相互影响。黄燕《唐代官方美术教育机构的递嬗及其影响》,提及书法的教育机构、翰林院、收藏机构等。(《唐史论丛》第九辑105-120页)王寿南《贞观时代的诤谏风气》,讨论了太宗时代的政治风气。(《政大历史学报》,1983年3月)这类文章虽没有对本文问题做专述,但对于本文观点的形成和梳理都非常重要。当然还有很多类似文章,因其观点类同,或者论证不严密,此不在多加陈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研究现状的不足
综上所述,所见文章或者对唐太宗的评价“扬多抑少”,保持传统的赞誉看法,不对史书评价抱有任何怀疑态度;或者对唐太宗兴书学所产生的消极后果简言而过,并且论述问题的角度基本是从正面切入,极容易落入原有的不良循环中,很难客观的对李世民重新认识。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唐太宗的研究存在历史学界和书法学界“分头行事”的倾向。一方面是历史学界对唐太宗的研究,在其书法上的线索不以为然,不多做考虑,比如张国刚的《隋唐五代史研究》中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选举与学校》等文章,基本没有提及唐太宗书法这一重要问题。再如《唐研究》、《唐史论丛》、《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等一些唐史的重要辑刊,对唐太宗书法方面的研究专述,未见到一篇。即使是与书法相关的文章也不是非常多。翻阅一些论文集或个人文集也是如此情况。如《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者文集)、《港台学者隋唐史论文精选》(黄约瑟编,1990年5月)、《朱雷德论文集》、《纪念朱绍侯的论文集》等都如此。在毛蕾《近十年(1984—1993)中国大陆唐文化研究综述》 中,提到书法专题文章仅有张学忠《唐代诗歌与书法艺术》(1989、3陕西师大学报)、姚学贤《唐太宗与书法》(郑大学报1986、2)两篇文章。从毛蕾的综述中至少也可以看出,在唐史学界对唐代书法的研究并不重视。
另一方面,书法学界对唐太宗的研究基本处在单一的状态,缺少历史综合性。即过于专注其个人的书法技法、思想、书论等书法本体的研究,充分分析唐太宗书法消极影响的文章也是相对较少的。而且没有从书法消极影响角度对唐太宗的历史评价重新考虑过,对其在书史上的赞誉与可信度,也没有换角度思考过,忽视其真实性和消极性。即使有提及唐太宗因书法产生的问题,但其论述或者未脱离原始赞誉的影响,或者没有充分深入地论述问题,或者未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考虑在内,难免遗憾。总之,两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或偏执,导致历史学界对唐太宗的研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或视角,书法学界对唐太宗研究,拘泥于传统的论调,对其书学贡献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利用。
所以从李世民的另一个角度,对李世民在书学上带来的影响作一番探析,并对李世民的书史形象重新勾画,是非常有必要的。还必须强调的是,这里只是换角度思考,绝不是否认李世民的历史贡献。为了不受过去太多赞誉论证的影响,有必要站在批评的角度来重新考察李世民,这样可以通过反面论证多一个角度认识唐太宗李世民。
主要参考文献
《新唐书》,中华书局,1986年
《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祝嘉《书学史》,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
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成都出版社,1990年
龚鹏程《书艺丛谈》,山东书画出版社,2007年
欧阳中石等著《书法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
张彦远著、刘石校点《法书要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
汪篯著《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求实出版社,1981年
韩国磐《论唐太宗》,《隋唐五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79年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锦绣《试论唐代的弘文、崇文馆生》,《文献》,1997年2月
声明:本文所有观点皆代表个人意见,如有引用请说明作者“李少禺”。本文图片如未注明出处皆为作者本人采集制作,如有转用请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