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感慨颇多。
很多人非常惧怕当班主任的,觉得当班主任就是一个无底洞,无限度的透支自己的身体和精力。没想到郑老师在忙碌的工作当中却创意无限,美丽无尽。在她看来,“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的魅力总是与它的难度成正比。”
这本书有两辑,第一辑是《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第二辑是《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第一辑告诉我们,如何成就自己之美,第二辑告诉我们,怎样帮助学生达美。而二者又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教师如何成为美善的典范呢?
如同尼采所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不要觉得自己很普通,就随波逐流;不要觉得自己很渺小,就行事卑鄙。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我之为我,独一无二。
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长相再普通也不要紧,健康就好;穿着很朴素也没什么,整洁就好。不妨化点儿淡妆,改变一下心情。下定决心的那一刻是看到郑老师这么几句话:“形象是人的第一张名片。”“30岁之前化妆,对不起自己;30岁之后不化妆,对不起别人。”“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不修边幅的外表来发现你美不胜收的内在。”请把自己收拾停当,精神焕发面对学生。
捕捉重要的时刻。“怀一颗虔诚的心,有意识的让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便是仪式感。”不要让心灵麻木,而是充满发现与期许,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开启一个又一个新篇章。
修炼坚实的内心。“真相的价值是由事情的‘意义’和当事人‘心’的态度来决定的。”多多读书,成为精神丰富的人,“阅读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姿势,一切有意义的阅读都是对教育的有力支撑”;心地澄澈,成为精神良善的人;观察自然,做一个接地气的人,如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说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郑英老师拥有一片八卦田,在观察中,在耕作时,修行悟道,得教育之根本。
一切的一切归于一句话一一身体力行,方能成就教师之美。
如何成就学生之美呢?
难怪有一句话叫做“率性而为”,《中庸》也有一句话,“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教育也应当率性而教,有心无痕。比如顺应学生爱玩的天性组织活动,顺应学生不爱被说教的天性寻找榜样……“率性”的前提是理解。教师理解了学生,就会有平常心,平常心是方法的起源。
“水,唯其柔软,才千回百转,成溪、成河、成湖、成海,流经之处,唤醒一片生机。藤,唯其柔软,才百折不回,或缠、或绕、或援、或附,不断伸展,旖旎出一片风景。”让学生的心变柔软,“不辞小善,顺手行善”“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助人而不欲,为人之行善而不拙,易于善,这是行善的境界,提升这境界的是背后那颗悲悯之心”。育人先育心,柔软心是教育的发端。
“一块石头可以是绊脚石,也可以是垫脚石”当班里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化劣势为优势。杜生喜先生:“有人把弯路走直,惊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多看了几眼风景。”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不如意,改变心态,一切都可以不一样。学生开朗乐观,以及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乐观心是处事的前提。
师生心态正了,再加上正确的方法,教育便简单易行。比如用形式带动内在,比如教室的整洁会让学生讲卫生,用公认的规则引发内心的自律。如同郑老师讲的那个故事,棘子成曰:“君子至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有犬羊之鞟。”文饰同本质一样重要,如果去掉不同花色的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没什么区别了。这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扎实做“表面”。
很多老师怕当班主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惧怕跟问题学生打交道。而郑老师却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学生是教师成长最好的贵人”。
在教育“红孩儿”的过程中,郑老师耗尽心力,遇到挫折他没有放弃,而是反求诸己,哪怕采用最笨的办法,最终让他走上了正道。郑老师也明白了不幸往往是化了妆的大幸。而我们的“不幸”则在于遇到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抱怨,不愿意在这类学生身上耗费时间,耗费精力。
在跟低起点的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郑老师没有给予同情,而是努力唤醒,让这个孩子认识自己。“凡物皆有可观,不论是微如尘土还是凡如细沙,你都有自己的价值。”郑老师说身为教师理应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而不是过客。而我们的“不幸”则在于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学生的过客,何谈人生导师。
在与挑刺的优等生接触的过程中,她用自己智慧的话语巧妙的点醒,用学生突出特长为别人服务,最终引他归于正道。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其人也。”
总之一句话,当教师全身心的扑在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扑在分数上,那么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
这本书也正如郑英老师的追求,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身在井隅,心向星光”,活出精彩,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愿你我都能像郑老师在教育的一隅,向美而生。(崔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