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色彩感觉?
色彩感觉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色彩感觉说穿了就是一种色彩认知方式。如何观察就会如何思考,科学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如何观察这个世界。观察世界的方式就是一种思考。色彩的感觉来源于对及时对比下的辩证理解,比如一个物象色彩旁边的颜色由这个环境的色彩关系决定的,当然那个真实存在的环境与物象的色彩也会被这个色彩关系影响,它们也会影响整个色彩关系。好像很绕,其实就是色彩关系决定了空间中的物体的色彩序列,画面中冷暖与空间的前后有关,与物体的明暗及光源有关,与物体的自身颜色(固有色)产生补色效应有关,什么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以及冷暖、纯灰、补色,这些都属于色彩关系中利用对比和融合产生的各种科学的视觉效应。所以说色彩感觉可以训练,这属于理性上升到感性的认知提升。当然有的人色彩感觉好,可以不用学习,但是学习了会让自身的理性认知更加宽泛。
拥有色彩感觉的人不用学习,但大多数色彩感觉是训练出来的。色彩感觉是一门认知的学问。懂得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的区别是第一步。在对比中感受色彩,一个物体的颜色虽然是由自身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但更多的变化在于光色的影响下与环境中的物象产生相互关系中决定的,这叫色彩关系。有了色彩关系一切色彩的逻辑才会捋顺。所以神秘化色彩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没文化的现象,这是一种认知,来自于观察与科学的判断,这些通过训练可以成为一种本能,也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成为一种智慧。
第一:色彩天赋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买本色彩学的书籍读一读。了解清楚人类对色彩认知的理论与实践,锻炼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色彩感觉由此建立。
第二:观察是第一性的,表达只是种技术。而且在不同思想和精神状态下观察和表达的结果应该是不同的。
第三:照书籍临摹应该适可而止,学会用加减法表达世界才是正途。
第四:多看看世界美术图鉴,扩展一下眼界。
第五:不要程式化的去画事物,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
黑、白、金、银、灰是用于隔离两个或者几个不同颜色的调和颜色,所以很多绘画用这几个颜色作为色彩分离法。表象就是描边。当然也可以让几种色块包裹一个颜色用以分离一个颜色或者与整个画面调和。
关于感觉的问题。
好像不论什么样的派别画画都注重感觉吧!我觉得这都是一些狗屁艺考教学机构惹的祸,过去我听说艺术学院的老师不喜欢过于强调技巧的学生,应该是要选一些有艺术灵性天赋的孩子来教。意味着艺考不应该考那些油腻的技术,程式化的东西画的越多越危险。试想上了大学老师教不了了,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听说有些孩子的画,学院的阅卷老师甚至都认识了。就是不会录取的,因为画的定型了。至于感觉这个话题,有一句话我听说是毛主席讲的,“感觉非常重要,只有深入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感觉到”。不论是谁说的非常有道理,这句话指出了绘画感觉与表现的必然联系。
画画应该更靠眼睛还是更靠感受?
眼睛作为观察工具必不可少,但看到的未必理解。人们绘画创作时画出来的是自己的思想结晶,所以感受是种综合的东西,也许来自于五感与情绪、各种生理感官的综合,甚至是当下社会心理的影响。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只是我们观念的产物,非常有可能有些东西明明存在,可是在我们的观察下就不存在,因为那个“存在”就不符合我们的观念。
物体会反射光源的颜色,这些颜色来自漫反射还是反射,或者二者都有?
首先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自身反射光源一部分颜色和吸收一部分颜色来决定的。而且物质性状不同反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并且光源色只和高光色一致,而漫反射则不一定与光源色相同。举个栗子,黄光下西瓜瓤还是红色的,只有西瓜子的高光发黄。
绘画色彩中物体的亮灰暗到底是依据什么调的?
物象的色彩根据观察和分析得来。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根据自身的物质性状拥有不同的反射、漫反射、折射特性。换言之光线赋予物体在空间中的颜色。太阳光是白光,拥有七色光谱。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吸收不同的色光能量,红苹果之所以红是因为吸收了白光中的除了红色的其他色光,然后反射红光进入人的视觉神经中激活红色视神经视锥。但是红苹果的红却是在空间中有变化的,远处的红苹果饱和度会减弱,近处的红苹果因为光线照射的性质不同而变化,比如白炽灯、暖光、冷光、其他色光都会有差异。苹果这个物体自身离光线的远近也会产生各种变化,比如明暗部分的明度冷暖变化,如果说苹果的所谓的标准的红也只不过是在亮部过渡色部分显现的明确,越是到高光部分也是受到光源色的较大影响,而暗部的颜色受光源色冷暖的相反方向发展。由于光线在空间中不断的反射(称为漫反射)所以有了环境色,金属、陶瓷、玻璃、塑料、木、石、土、草、水、火、云、雾。。。。。。都拥有不同的反射、漫反射、以及透明折射的物质性状。所以当画一个苹果时,不是一个苹果如何进行色块堆积,而是根据画面的光照关系、空间关系、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序导致的色彩分析结果,这是色彩关系。当然绝对不能忽视素描关系,但绝对警惕画出只有素描关系的色彩。
关于色彩高级灰问题
色彩是为了表达绘画创作内容服务的,也会根据绘画材料的性质而进行有效的调节,绘画色彩关系中讲究纯灰对比,也就是说纯与灰是相对的概念。一味地高级灰只能证明看事物的认知能力处于死板、机械的状态。教条的方法只能会使绘画的路径引向创作方向上的死路一条。师傅创造了一种高级灰方法,有限的只能画几种东西,徒弟学会了,也只能照着师傅的路来一遍,即便是有天才画出新的路。但被限定的路注定只能是越走越窄!
画画如何避免颜色画脏?
这事要从两方面分析,第一:颜色调的脏,关系到这调色技巧需要调整,比如调色的数量控制,要懂得颜料的基本特性。还有要学会换笔时弄干净不用的颜色。第二:脏颜色只要放到了对的地方就不会脏,这应该涉及到颜色的纯灰对比以及其他色彩关系是否正确的问题。
如何理解深入刻画?
A:用笤帚开始,用绣花针结束。B: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奇妙无穷。 达到这两点就是深入了。
层次感来自于对画面的主次、虚实、强弱、疏密、一系列元素的把握。一句话就是:“加强一部分,减弱一部分,有效的减弱,才能有效的加强。”
绘画需要讲究绘画步骤吗?
绘画有步骤也可以没有步骤,要存乎一心,胸有成竹方能完整表达。当然也有像个探险家一样走到哪里算哪里的画法。有很多画法是画的时候毫无激情,但画完很有看头。这种画是高超的制图术和伟大的文艺创作。有的画画的时候激情飞扬,画完不是伟大杰作就是一堆狗屎。但艺术是有思想的东西,这才是衡量绘画的标准。其他的只是细枝末节,也可称殊途同归。
什么是原创?
普通人欣赏作品不懂什么是原创,只是以画的好不好为欣赏标准。原创意味着你不学习他人完整的方案,那就意味着是在走在成熟的路上。不成熟的作品与别人的成熟作品无法走到一个竞技舞台上,所以很多聪明人先不原创,抄别人的方法,等自己功成名就,意图改变之时再原创。但实话说到时观众也未必会买账。
绘画之所以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艺术。艺术要有自己的灵魂,拒绝抄袭类似。但其实人类一直在彼此抄袭。很多学习别人技巧的人比原创者画的还好,这有时让一些人误以为自己的抄袭更优秀。殊不知艺术更需要良知。艺术的的最高价值和品德就是原创。
这世界有一种可怕就是模仿的太好了!好到不肯放弃,以为就是自己的风格。实话说不少的画家都是这个层次。但这很正常,这就是人性的特点。社会批评如果缺乏这种监督和制衡,那就会变本加厉的缺乏了艺术良知。前段时间一个中国资深画家开画展出画册都到了国外原创者家门口了,这抄袭几十年了竟然李鬼终于见到了李逵,让人唏嘘呀!唉!被人搞到多尴尬呀!
绘画需要思想,多读书、多观察者世界与社会,那是创作的源泉。至于技巧的提高更需要多画和多研究。
在艺术创作中是形式决定内容,还是内容决定形式?
应该这样说:“让思想穿上感觉形式的外衣。”思想是内驱,形式是外化。
现在写生画的意义是什么?
写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大自然得到的反馈与坐在家里有本质的不同。观察是一种习惯,观察是一种思维方式,观察是理解世界的钥匙。并且写生的第一感觉尤为重要,就像是创作灵感,珍贵且价值无穷。
临摹一张照片和去现场写生有什么区别?
第一:摄影是机器语言理解世界的视觉门类,所以写生时就算画的和照片一样也是模拟机器语言的表达,不去论画品高低。也算是一种视觉流派与技巧吧!现场写生是对于动态变化的世界认识和表达的过程,摄影也许是利用机器语言更科学的记录。意味着临摹摄影作品是在用摄影者和摄影机的思维与技巧来了理解世界。也许这种转换方法是一种特色,更可能是这个时代的写实绘画创作特点。
第二:现实世界的视觉信息对于人类来说是繁杂的,所以人类绘画写生时是在做减法,这种方法用来有效地归纳总结这个认识中的世界。因为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于是风格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也是人类艺术世界的精彩之处。
第三:好的临摹证明绘画者对于画面的复制能力,也许可以称为一种制图术。是绘画中很重要的能力,因为这是临摹者观察能力和绘图能力的综合体现。
第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绘画的重要部分,临摹摄影与现场写生没什么矛盾。这都是绘画者采撷视觉创作资料的有效方式。
为什么临摹画的一到创作就画不好,是练的不够多吗?
临摹地好证明临摹者的手眼脑条件处于非常好的阶段,但绘画原创者的归纳总结以及创作过程,临摹者很难完全感受到。甚至有些关键过程被自然隐匿了。创作状态是一个高级过程,比如绘画的创作是一个专门能力,甚至一些绘画基础非常好的人也不一定擅长创作技巧,有些人常年在写生和基础训练阶段绕,等待真正的创作灵感的来临。
临摹会提高一部分绘画能力,但临摹这种能力必须慎用,用到合理处。比如在学习写生阶段一味临摹肯定不足取,临摹的方法应该是一种借鉴。意味着画一个场景前,或者是看到需要临摹的画面,需要写生与临摹互相对照,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原画的写生以及创作意图。归根到底需要自己去观察理解这个世界,懂得绘画者如何用减法与加法理解这个世界。
创作应该是另外一个门类的东西,临摹解决的的是画技方法,而创作属于文学以及思想范畴。这样来看无法创作要归因于文化与思想的薄弱,那么读书、观察、思考、想象、灵感这些才是创作的路途。
判断抽象绘画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好的抽象绘画各不相同,如果雷同那就看谁抄谁的了。第二:抽象绘画的评判标准,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个人、已及每个时代的思潮来评判。
第三:绘画表面上是主观评判,但人类的主观意识有客观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人类的接受心理也不同。于是好坏各有评判标准。
总体来说,艺术品是历史的一部分,有的掩埋于时间中,有的被人们唾弃,有的被人吹捧,当代人和后世的人也不会是一个评判标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好恶,有权利不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专家也不是不可以质疑,因为人类复杂到了不再单纯的地步了!
画画真的需要天赋吗?
画画需要天赋,这就像是钥匙,开启学习进程和绘画进程的钥匙。没有暴力开门的可能。如果没有天赋,学习将是步步是坎。所有困难都是必然,就算是拥有无穷毅力,也会很慢,可能慢到一生无法到达梦想到达的目的地。但是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不存在完全没有天赋之说,因为绘画关乎一个人的视觉、思维、手工。这些是可以锻炼学习的,一个人完全可以走适合自己的路,别人的路走不通,却可以另辟蹊径。于是各种画法应运而生。所以画画是爱好驱使的东西,只要你爱它,长得再丑的爱人也是爱。
画画都是在临摹,没有灵感,而且感觉最近画的画都退步了,很苦恼?
绘画的创作之源来自于生活,多出去感受,然后敢于表达,因为自己创作会有很多不足,但自己独立创作对于绘画才是最重要的事。揣摩当初临摹学会的技巧就会应用在创作中了!
临摹的一大问题是,临摹者吃的是二手信息,原创者的观察、理解、分析、思考全部被简化到画中,而临摹者省略了繁杂的过程,自然自己画也就不习惯于这个过程。临摹是为了借鉴,但不能一味借鉴。
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临摹一张画过后,再找一个同样光照和角度的写生情境去写生。然后再默画一遍这个写生,看一看当时是如何理解观察到的场景与主体物的。然后回头看看这个临摹,就知道自己当时有没有理解被自己临摹的这幅画。这样,临摹、写生、默写,互相发生作用。
为什么在草稿本上画画比在绘画本上画的好?
刻意不是艺术,有时是艺术的天敌。很多大艺术家的草稿更加感人,看过达芬奇的笔记、米开朗基罗的素描,甚至印象派的写生都在那种不刻意中达到某种极致。随意画的东西是灵感的产物,技巧服务于思想。于是这东西很难得。而刻意的作品大都是制图术的产物,能摸到过去灵感的边缘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所以优秀的画家能利用灵感和优异的制图术结合画出佳作来就显得尤为难得了。
怎样看待艺术的偶然性?
人各一半天各一半,
这是人的艺术世界和这个物质世界现实耦合的宿命。
艺术的偶然性就是这世界多样性的明证。
随机的就像是这世界的呼吸节奏。
不可预见性”让人的认知充满趣味性。
绘画的魅力于是不可言喻。
你认为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灵感的是创新的脚步,是灵魂的号角。是冲破樊笼的勇气,是人类精神进化的源泉。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固化的编程,只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套路。勤于思考,勇于突破是灵感的来源。不被原有事物产生地认识覆盖的思维才会有灵感产生的机遇,故步自封是灵感产生的大敌。过于成熟的思维方式很难产生灵感,当然这与肉体的成熟与否无关。思想的青春与活力来自于思想解放。当然灵感不会凭空出现,来自于知识和经验,但这东西也是灵感的大敌。要尊重它,但也要敢于无视它。就像面对一个知识丰富的老者,我们一定要尊敬他,说得对可以听从他。但要做不到,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达成我们的目标。
艺术家有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你的作品?
首先艺术接受的学问有阶级性。
就像美国总统的讲话一样有一定的愚民性。
这是门学问,一部诡道。
所以艺术家的作品有特定受众。
古典美术大家津津乐道,因为得到历史的检验,大家可以拥有接受欣赏的全部知识。
近现代艺术充满求知的乐趣,人们熟悉且崇拜,是大家学习进步的基础。
一些具有先锋类的实验性作品,充满先趋般的争议,好与不好是每个人的评判权利,专家们争辩那是在争夺知识的话语权,唯有人类用脚投票。只能是百年内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一如当年的梵高。
但有一点永不改变:艺术是人的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结合。所以看不看得懂既是理性的知识辨识也应该是感性世界的震撼与否。
我觉得观众有权说:“no!”
为什么当代艺术作品中常会出现恶心的,让人不舒服的意象?
拒绝看不喜欢的是每个欣赏者的权利。这样艺不艺术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有些当代艺术属于先锋类实验作品,先锋就意味着未被时代和大众接受,有可能是未来的导向,也可能被历史和大众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