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不是恶的挡箭牌

《摆脱共情》这本书由美国的保罗.布鲁姆写的,主要讲的是共情通常下会造成坏的结果,所以我们都要摆脱共情,以理性来思考和作出决策才会早就更好的结果。

共情,在作者的书中主要是讨论情绪共情,他指出共情是一种能力,能让我们以他人的视觉体验这个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

总的来说,作者说的有一定道理,有时候情绪共情确实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比如在看见几个小混混骚扰女生,内心涌起愤怒的共情,以暴力阻止了可能发生的侵犯。这种情况下,共情就是导致暴力发生的原因,但是在作者看来虽然保护了女生免受侵犯,但是这个共情导致了暴力伤害事件发生,所以是不好的。这个真的是有点颠倒黑白了,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受害者有罪论吗,不去谴责施暴者,反而恶意揣测被强奸的女生为什么穿着时尚,妆容靓丽!

作者自己也自曝被人说是白人至上主义者,也就是俗称的“老白男”,充满了傲慢的俯视,仿佛只有站在他的视角才是站在全人类集体利益的角度,仿佛情绪的共情就是狭隘的,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的理性才是全人类之光。

比如,他书中的案例就是如此的荒谬。

P100页的案例:来看看孤儿们吧。世界上确实存在不道德地剥削他人的人因面共情可以被用来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很多人对孤儿院中孤苦伶仃的孩子抱有深深的怜悯之情,而这恰恰驱使了另一些人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孤儿”。例如、柬埔寨很多孤儿院中的孩子的父母至少有一位健在:孤儿院威逼或者利诱那些贫困的父母放弃自己的孩子。《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对这个问题的总结跟本章的主题不谋而合:

外国人的共情,包括提供钱物和在当地开设相关机构,实际上催生了过量的孤儿院………尽管有些孤儿院确实是正规且管理有序的,但大多都非常破败,而且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显示里面的儿童非常容易受到性侵害……“怜悯之情是最危险的情感,”位于柬埔寨金边的一个人权机构的创始人欧维拉(OuVirak)说,“東埔寨需要从这种乞丐思维中解脱出来。同时外国人需要停止这种完全被情绪驱使的行为。

最后,再来看看发展中国家的那些乞丐儿童。对饱食终目的发达国家的人而言,饥寒交迫的儿童形象确实让人惨不忍睹,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忍不住伸出援手。但这种行为带来的实际后果却是滋养了那些奴役、残害儿童的专业犯罪集团。看似在短期内对个体有所帮助的行为却可能对更多人产生非常糟糕的影响。

   这种对未预结局(unintendedconsequences)的讨论很可能会导致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其实完全不应该为他人提供帮助,但这并非我的本意。很多慈善机构做出了非常杰出的工作、善良之心、勤奋工作和慷慨解囊在多数情况下还是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要做一个有效利他者,明智的给予贡献。

他的逻辑是,不假思索的共情会加大对被侵害儿童的侵害,所以不要捐助这些慈善机构??这就好像是在说,看见路边有老人乞讨,善良的你给老人钱买吃的,结果被小混混抢了,结论是要反省是不是自己的共情之心有问题。我就纳闷了,难道不是应该处理这些错误行为,抓这些抢钱的混混吗?难道不是应该加大打击这些侵害孩童的专业犯罪集团吗?怎么做好事还得自我谴责?

另外的案例则是现在世界的焦点之一:巴以冲突的双方。作者的意思是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和哈马斯的领导人通过非共情的、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双方都会作出向对方发射火箭的决定,但双方通过展现理性的有关成本收益的统计评估数值可能就不会作出继续战争的决定。

这个,我看完真的是黑人问号。难道讨论一件事情可以抛开正确吗?为什么哈马斯要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筒,难道不是以色列一直持续的对巴勒斯坦的侵略导致的吗,抵抗侵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正义的,也是会得到支持的。在作者的口中,仿佛大家理性的计算一下成本收益,打下去还不如握手言和。你以前被侵略的事就算了。

共情是否应该,就是要看是否站在正确的,正义的一方共情。站在正确的一方共情,就算狭隘也比错误的宽容正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