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时「解释」无效?

「解释」,是一种加强合理化行为。

解释本身,主要的目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辨明真实,另一个核心叫做「教化」。

所以解释之前你想想,对面这个人在目前这个情况中,是否有「可教化性」,如果没有,解释只会显出你的拒绝承担态度,并不会输出更多信息。

比如你跟领导解释迟到是因为堵车。

请问早上堵车这件事情领导需要被教化吗?

不需要,谁都知道堵车,而你的起床时间才是需要被教化的。

但是当你向他人介绍并解释你的计划时,你需要“说服”和“教化”他人并加强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此刻解释就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规律:

事前解释,能表现出对参与者的尊重并起到一定的教化铺垫作用。

但事后解释,基本都是为自我保护的修补措施。

所以,事前解释比事后解释强。

但遇上「不可教化」的时机和对象,事前事后效果都一样,费嘴皮还不留好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