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生活特别随性,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对于她人生的前20年倒没什么,但是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是要被坑残的节奏。
领导今天和小A说,明天要带**资料到会场给客户讲解,结果她忘记了。领导说周五举行会议要做ppt,她忘记了。。。
要不是看在她还可以做个花瓶的份上,领导早把她开了。
小A有个学时间管理的朋友,她赶紧请教支招,她朋友说你这是没做计划啊。你以后每天早上开始做当日计划,把要做的事情记下来,铁定没事。
这个方法果然好啊。当小A在早上把想做的事情记下来时,她发现果然领导交代的很多任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到自己,被骂的次数开始变少。
但是时间一久,她发现自己写了很多今天要办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事情太多,她一天完不成,原来的时候加班加点也要完成,但时间久了事情太多,她就开始拖延,拖到最后连写的单子也不看了,一朝回到解放前。当她再次犯错的时候领导一气之下把她开除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小A明明也在早上做了计划,为什么刚开始效果不错,后来就不行了呢?
原来这是低估了做计划的能力,到底是量力而行还是眼高手低呢?
有的人说不一定,比如没条件完成的时候,如时间局限,精力受限,环境施展不开等,应该量力而行。但是如果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在别人认为眼高手低时,其实是可以完成的。
关于量力而行,我们应该也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穴鸟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飞到绵羊身上,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拔不出来。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孩子们很想知道这是什么鸟,牧羊人说:据我所知,这是穴鸟,但是它却自以为是老鹰”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但是又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对于小A来讲,又如何正确的做出一天的预估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下出现这种情况的2种原因,第一种是预估能力不足。第二种是新情况加入进来,环境发生变化。要说最不可能控制的就是外界环境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作者也建议我们先关注影响圈,不要把精力放在不可控的关注圈上。所以我们建议先从提高自身的预估能力开始。
《百万大决定》一书中写道:在一个社区里对一头公牛重量估测的平均数十分接近真实值,而这个平均数,要比大多数成员各自的测量值更加接近。这个实验证明,一个人做多次猜测的结果要比单次猜测的结果更接近事实。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统计推断。
统计推断,允许前期的误差,并建议对误差做统计,通过多次的跟踪自然会得出更准确的平均值。这个方法固然好,但是有的时候改变是即使的,在没有很多时间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又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一家气象局花费巨额建立了一套新的天气预报系统,有70%的准确率,于是有个聪明人来挑战这个系统。他的做法很简单,叫做“昨日的天气”,内容是明天的天气和今天的天气差不多。你猜结果如何?他的准确率和计算机一样高。
这个方法简单,省时,省成本,简单来说就是,从上班到下班,你看下你完成了多少工作量,然后明天的计划和今天的工作量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你还想做的再细些,可以把不同事件分类,比如这类事件用多长时间,那类用多长时间,那明天遇到同类型的事所用的时间必然是相同的。
以上的方法大家都get'了吗?非常 简单吧,简单的话不妨尝试起来,欢迎各位留言。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