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四点多钟骑车从驾校回来,一副精疲力尽的样子。
倚着房间的门边,斜着身子站着,什么都没有做,好几分钟,就在那发呆。
几分钟后,又强迫自己收回注意力。拖着僵硬的脚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楼,进到自己的房间,坐下来翻着早晨临走前还没读完的书,看了几十分钟,就困的躺在床上睡着了。
说实话,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似曾相识的情景了。那是一种心里上的无味,身体上的疲倦。脑袋里空荡荡的一片,恍然若失。那不是所谓的忧愁与失落,而是生活中偶尔出现的很平常的某些个瞬间。
比如一觉醒来,你可能会在立身坐在床边,心无杂念,出奇的平静。然后持续个几分钟再缓缓站起身来。
又比如完成当下的任务,你可能会端着一杯茶或者咖啡,站在窗前,向外眺望,目空一切,过几分钟,再让自己回到所处的环境中来。
再比如听完当天的最后一首歌,把耳机拿掉,看着纯黑的手机屏,仿佛周围一切静止,歌曲的余声还在耳畔回荡,心无波澜。
生活中总会有某几个时刻,让我们穿梭回心底,不思不想,时间恰若静止。那样的时刻里,我们不会焦虑慌张,心生彷徨。反倒是平静如水,心生无恙。
02
经常和几个玩的不错的高中同学在一起聊到各自的生活时,总会不自觉的说到一些很消极的话,他们会很诧异的问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他们觉得到了大学之后,不管是时间还是生活都相对于初高中更自由一些,而我也应该总是充满斗志的。
我总是会发几个捂脸的表情,继而严肃的说道:“越到后来,越能拨开重重迷雾,去一点点认清现实生活的本质,日子总是在过的,偶尔会有难关,偶尔会有情绪,但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前些日子,网上热传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男人下班回家后的十五分钟,决定了婚姻的质量。有人说,下班开车回家,径直把车开到车库,他愿意继续坐在车内,点上一支烟,静静地一边抽着一边发发呆。车上的那十五分钟,是属于自己,下车之后,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
其实蛮能理解那种心情。像我们二十多岁没有结婚的,一觉醒来,坐在床边发呆。那一刻,就是属于自己的,耳畔还能听见轻盈的呼吸声,脑袋里什么都不想,特别舒坦。然后慢慢让自己缓过劲来,再次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继续去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结了婚的,面对的压力与焦虑可能来自家庭和工作。没结婚的,面对的压力与焦虑可能是日渐消逝的青春,和满腔热血却一无所有的自己。
每个年龄、每个阶段都有其与之匹配的生活压力,焦虑,和艰难。没有人知道生活的最终状态是什么,只得一步步走,慢慢看,接受挑战和采取行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孩提时代甚至是少年时代,TA的生活可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而紧随其后的青年、中年时代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我争取和打拼获得的。
03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我们而言,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享受越来越多的资源,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但在这个浮躁喧哗的年代,诱惑太多,急功近利的思想肆纵在周围,能真正静下心来去做事的越来越少,价值观间接性扭曲。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原计划去生活,结果是一次次被打乱,再一次次的重组。每天看似忙碌,却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没有意义的无力感。课程表上排满的课,拖着午后倦怠的我从一间教室换到另一间教室。迷茫,无所适从,亦步亦趋的追随别人,应该是我整个大一最真实的写照了。
而最让我欢喜的,是在许多个午后时分,一个人待在图书馆,于傍晚时分,下楼站在任意的一阶楼梯,眺望渐落的夕阳。是在那每个清晨醒来,每个夜晚入睡,每个周末的闲暇时刻。耳根清静,思绪清晰。
就是这样的一些时刻,让我一直心存希望,满怀期待。哪怕很累,也一直走着。
也知道,这样的一些时刻,并不是无关紧要。它能让自己在压力四起的时刻,静下心来缓一缓,像是每一次情绪停泊的口岸,丢下一些包袱,再上路。
04
醒来的时候,窗外早已漆黑一片。滂沱大雨中还夹杂着轰隆隆的雷声。立秋过后的天气,少了前些日子的炎热,夹缝中透着一丝凉蕴。
同样是沉默了四五分钟,起身下楼。厨房里微弱的灯光下,母亲还在忙活着第二天上班要带的饭菜,看我走来,催促着我抓紧时间洗澡。
每个夜晚都是一段好时光。我满怀力量,继续驻扎在梦想的房间里,看书,练琴,写文章,背英语,如此反复,但乐此不疲。
青春一晃而过,岁月不便蹉跎。我知道,我们想要的有太多。但别太着急,累了就适时的休息片刻,缓一缓,蓄足精神再起步。
清醒比在迷雾中乱闯重要,践踏实地比急功近利重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远比一头扎进没有方向的生活要好。
只要活着,都会有个到头的期限。我们这一辈子能走多少步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所以每一步都显得可贵,所以答应自己,可以走的慢点,但别轻易浪费。
我也只是个赶路人,走的路不长,经历的不多。只是一些个人思考,作于文章,聊表寸心,与大家分享。愿与各位共同进步,成为想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