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中,三体向地球派出庞大的舰队后,三体世界的领袖和科学执政官有下面一段对话:
“我们都仔细研究过第一批收到的地球信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文明史。请看以下事实: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地球年时间;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地球年;而由工业时代到原子时代,只用了二百地球年;之后,仅用了几十个地球年,他们就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文明,具有可怕的加速进化能力!而在三体世界,已经存在过的包括我们在内的二百个文明中,没有一个经历过这种加速发展,所有的三体文明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都是匀速甚至减速的。我们世界的各个技术时代,都需要基本相同的漫长的发展时间。”
元首接着说:“现实是,在四百五十万时后,当三体舰队到达地球所在的行星系时,那个文明的技术水平已在加速发展中远超过我们!三体舰队经过那么漫长的航行,中间还要穿越两条星际尘埃带,很可能只有一半的飞船到达太阳系,其余的将损失在漫长的航程中。到那时,三体舰队在地球文明面前将不堪一击——我们不是去远征,是去送死!”
从中我们看到,三体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是匀速甚至减速的,而人类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是加速的。作为科技上遥遥领先我们的三体世界,他们的发展速度却不如我们,这一点让不少的读者感到费解。乍一看,一些读者可能会认为,因为三体世界的文明进程是断代的。从远古到现在,经历过二百个文明,这些文明都在灾难中毁灭了,因此知识和技术没有传递下来。但是仔细看科学执政官的话,他说的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二百个文明中,没有一个经历过这种加速的发展”。所以,在每个文明的进化中,即便是进化到了非常先进技术的文明,也没有出现加速式的发展。因此,灾难并不是影响三体世界发展速度的原因。
为了研究三体世界科技发展不能加速的原因,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的本质是什么。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用了十几万年,而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只用了几千年。这说明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一定有什么不同的东西。那么农耕时代比狩猎时代的不同是什么呢?
首先,是生产力。农耕时代的生产力要远超过狩猎时代。其次,是生产关系,狩猎时代是一个高度集体化的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所得都是共有的。而农耕时代,农民除了给地主交地租之外,剩余的生产所得归自己。然后是社会组织形式,在狩猎时代,社会是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会,群婚制,没有任何的私生活。而在农耕时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起来的,利用宗法和宗教将家庭连接成族群,最后形成国家,社会单元之间是一种高度分工而又松散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经济关系。最后是思想,因为生产力提高,社会高度分工,人们有多余的精力用于思考,进而产生了哲学、科学和艺术。因此,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进程加快,一定是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
而工业时代到来后,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使封建等级制度迅速瓦解,社会关系完全变为了经济关系。人们的思想极大解放,哲学、文艺、经济,还有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涌现。仅用了200年就进入了原子时代,之后更是仅用了几十年就进入了信息时代。因此,个体自由,思想解放,文艺兴起,是地球科学能够加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反观三体世界,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三体世界的200个文明,为了应对“乱纪元”,不得已均采用高度极权的专治社会体制。这种社会体制下,人们不能有个体的思想,不能发展出文学和艺术,一切以实用为第一要义,这极大的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三体的科技在发展,但是社会组成形式和结构没有明显的进步,思想和文艺没有发展,个体的潜力没有被释放,这才是三体世界科技发展不能加速的原因。
在书中,作者也是这样的观点。在三体文明接触并了解了地球文明后,三体文明的科技也实现了加速发展。在《时间之外的节选》中,作者这样写到:
地球文明对三体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三体人可能没有撒谎。自第一个智子到达地球后,大量涌入的人类文化使三体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的部分价值观得到认同:发现了为应对乱纪元的灾难而产生的极权体制对科学的阻碍,思想自由得到鼓励,个体的价值得到尊重——这些都有可能在那个遥远的世界引发类似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运动,进而产生科技的飞跃,这一定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其具体的过程却不得而知。
而地球在“大低谷”期间,科学没有任何的进步发展。反而当人类放弃了希望,放下了包袱,科学技术反而迅速发展了起来。虽然“智子”锁死了基础科学,但是人类把应用科技发展到了极致。这也算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佐证吧。
“再后来,邪门儿的事儿发生了。”史晓明兴奋起来,“本来,世界各国都打算平平安安过日子,把三体危机的事儿抛在了脑后,可你想怎么着,一切都开始飞快进步,技术进步最快,大低谷前太空战略计划中的那些技术障碍竟然一个接一个都突破了!”
“这不邪门儿,”罗辑说,“人性的解放必然带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因此,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加速发展的原因不言而喻,人性的不断解放才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关于“大低谷”,我们下次再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