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印安(陈伯安老师)
人生有限,知识无涯,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特别是现在,人类知识总量每三年或四年即增加一倍,一个人即使终日读书,穷其一生,又岂能读尽天下之书?因此,有选择地读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清代学者陆世仪,在他所写的《思辨录》中,曾对此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用识货比喻读书,的确很有见地。试想,同样是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场,识货者能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不识货者却常吃苦头。读书也是一样,识货者能读到于己最有益的好书,不识货者即使皓首穷经,头脑里也不过被一大推无用的东西所填塞,于己于社会都无所裨益。
“读书须识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应该有选择地读书,做到“有切己者,虽锱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二是读书之后,能够鉴优劣,明得失,吸取精华而去其糟粕。
先说第一层意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活时,曾经说过:“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没有和书须臾分离过,自称书生,当不为过。但说来也难自信,尽管我这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其实我常挂记心头的书却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其中之一。”费孝通先生所言,就是读书贵在选择的意思。
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应该读有价值的书。有价值的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得出来的,是作家中的名家、大家甚至大师写出来的。因此,读书应该多读名家之书,这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人类文化的真金和瑰宝,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为例,二千多年来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汗牛充栋,其实,真正称得上大师和巨匠的也屈指可数。他们是: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等。正是他们的不朽作品,构筑了宏伟而神奇的中国文学殿堂。因此,若读古典文学就应该多读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当然,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也不尽是精品和上品,在读的时候也还是要有所选择。例如,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在现存的9300多首诗中,真正脍炙人口的杰作不过百首,这是应该重点阅读的。其它的名家,亦不例外。
再谈第二层意思。大凡在读书上卓有成效、且藉此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者,无一不是读书的“识货者”。以鲁迅为例,他之所以能成为文坛巨匠,是同他善读书、能识货分不开的。司马迁的《史记》,不少人都读过,但其感悟却没有谁超过鲁迅。鲁迅阅读《史记》之后,赞叹《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准确地道出了《史记》的史学价值,而且生动地评出了《史记》的文学价值。鲁迅前无古人的独到见解,正是“读书须识货”的最好注注解。
同样的例子是前面提到的费孝通先生,他在读了《史记》之后也有自己独特的解悟。针对司马迁生卒年代不详,费先生说:“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悲校构成了不朽的人类的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费孝通先生不是文学评论家,但它的眼光确实比一般评论家深邃得多。
可见,只要我们读书能识货,即使不能读尽天下之书,也要精读几本终生受益的好书,像鲁迅和费孝通那样,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