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 唐代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的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说明】
这是开元13年(725年)作者离家出蜀时写的一首诗,虽题为“峨眉山月”,但诗中内容实际是怀念住在峨眉山的一位朋友。
作者通过对月亮、江水的诗意描绘来寄托他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四句中用了五个地名,却写得十分自然流畅,毫不觉得累赘呆板,这是过去的评论称赞的这首诗的特点。
【作者历史背景介绍】
李白可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稍长,漫游名山胜地,接触到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他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一般读书人迥然不同。他敬佩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推崇范蠡、屈原、宋玉、谢安、鲁仲连等人,很有轰轰烈烈为唐王朝建立班一番大功业的志愿。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斗争,使得他对唐王朝的腐败政治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