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版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罗老师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修行很高的人,不会以“德”的名义去做事,不会标榜自己的德行,也无需获取从别人那里获取名誉,这是真正的“有德”;层次低的人总是把“德”挂在嘴边,这样的人就是无德。
真正好的领导者只是为众生默默做事,从不会讲自己多伟大。有时候表面看起来大家都是在行善,而内心的初衷和动机却相差很大。
道是内在原理,德是外在体现。所以有道才有德。
举例:美国一次恐怖袭击,大家从监控录像看到有个人骑摩托车追上去跟恐怖分子搏斗,后来监控就看不见他了,于是就开始找,找了几天才找到这个人,当时匪徒的枪哑火了所以这人才没有死,他就说他应该要去救人,不能让这车肆意撞人,救完就走了,也没去表现自己(这是上德)。
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一标榜自己,离“大道”就远了,真正的好领导是默默为员工做事的。
下德的人也会做些好事,但这是为了“德”的光环做好事,最终也会离德越来越远的。是假借道的名义去为自己做私事。
《金刚经》里讲,做好事不要求回报才是菩萨,如果你要回报,哪怕是只要一想,就是着相了,就已经不是菩萨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真正有德行的人无我利他,为众生服务,因为他做事时没有为自己去捞取的目的。
无以为:没有为自己的功利做事的动机。
我们每一个人与“道”都是接近的,身边的每件小事都蕴含着“道”的法则,我们要善于从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境界。
所有的美好,都是经过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为大家做事,你人生就少了很多纠结。
启发:其实能靠近这个境界,很容易。比如你逛商场,把门本能地去为后面的人拉一下;旁边有个孩子掉井里了,你会先去考虑他爸爸是什么官才去救他么?这就是孟子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这是道的根基。但是这些小事很容易做到,真正的大事非常容易大打折扣。如何将这个恻隐之心无限放大,我们就要从每一件小事去培养。不断地由小及大。所以“道不远人,人不远道”,每个人心里都有道的根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按照“道”的法则做事的领导者发出的德行是仁爱,没有功利目的的。
仁:是道德要素,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特别指领导者对员工的关爱)
无以为:没有为了什么而去做的动机。
真正的“自然之道”就是无我利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说的,是不为自己去捞取,“有为”是对员工的,是为大家谋福利。
“仁义礼智信”不是领导者制定出来教育老百姓的,而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因为这样长期进化后发现有这些道德要素的人,这样更容易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更加团结。领导者的作用就是要启发团队成员的道德要素。
心中有“道”,就会修炼自己的品行“德”,按照“德”做事,体现出来的就是“仁”。“仁”是“德”里面的一个内容,“德”是一种涵养,最后体现出来的应该是“仁”。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高明的领导者去宣扬“义”,他是有自己的动机的,是“有为”,因为他要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是指领导者的行为动作的层次、境界。
“义”的繁体 → “義”。
“义”是坚持善良的准则,是树立榜样,某种程度上是强制推行道德条款。“义”是好的,但当社会上出现“义士”之时,就代表社会的安定出了问题了。
少说多做,不求回报,这样做每件事情都很开心。
老子并没有讽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而是说明他们之间前者与后者的关系。“义士”当然好,但是老子是写给领导者的,老子的意思是如果你管理的地方有“义士”出现,就证明你管理不当。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领导者推行层次很高的礼节但效果不好,于是挥舞着胳膊仍然继续坚持推行。
“礼”的繁体 → 禮,此字起于饮食,古代人分食物,大家一起活下来。
老子并没有反对“礼”,而是说“礼”是要在内心有爱的前提下实行的,领导者没有按照“道”的原则做事,只单纯地强调“礼”是不行的,只有从心底里发出善念,结果才会改变。
老子认为,悟道的领导者应该是心中有道,有德,然后表现出仁来,自然就好了,但是你前面这些都没有做到,反倒去强盗后面的“义”、“礼”,这时就会出现问题,大家不会听你的。礼是非常重要的,是这个社会的粘合剂。但是你内心没有爱与尊重,却强行规定这个礼,根本就没有用。
“莫之应也”的确有点嘲笑的味道,但是不是嘲笑“礼”,而是嘲讽管理者内心没有按道的原则做事,没有放下自己的私立,却硬要让大家做出“礼”,这种行为很可笑。
举例1:老板整天在外在歌舞升平,生活奢靡的,然后让员工学《弟子规》,员工是不会去做的。
举例2:一个学校远近闻名能够管理好不听话的孩子,很多没有礼貌的孩子去到那里都变得彬彬有礼,后来才知道,那个学校的校长先对孩子有礼貌,比如几个孩子叼着烟过来,与校长碰面,校长面带笑容对他们鞠躬然后说早上好,孩子们瞬间手足无措,后来慢慢孩子们都转变了。(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子主要看大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离开了“道”以后会强调“德”,离开了“德”会强调“仁”,失去了“仁”就强调“义”,失去了“义”就开始强调“礼”。
“道”“德”“仁”“义”“礼”,每缺少前面的一环,就会开始强调后面的环节。老子没有贬低“德”“仁”“义”“礼”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他嘲笑的是自己没有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没有放下私利,却强行让其他人去做到“礼”的领导者。
本章讲的领导者的修养,所以就没有把“法”放在这一章,实际是有“道、德、法”的。
举例:固锝电子公司,创始人能做到礼,很多细节都不讲了,单说一个——给产假2年10个月,老板说要好好培养孩子,别人问他这样公司成本太高了,他说这样社会成本低(果然童鞋听到这句回答,简直是被他的大爱震惊)。
启发:在生活中你如果能按照道做事,不计回报,人们自然会跟你越来越和谐,君子之交淡如水,自然会相敬如宾,不需要多少“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谈到“礼”的时候,忠信就已经很少了,混乱马上就来了。
忠:我讲的话跟心里的是一样的,诚信,做事言行一致。后面引申为“对国君没有第二种想法”。
信:人言,古人靠“人带话”传递信息,传话的人把信息传递得保持一致的状态叫“信”,写在文字上的叫“书”。
“礼”是典型的形式框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不可或缺,但是一定要在有了领导者以善为本的内核后,外在形式才会起作用,如果没有内核,就很快会混乱。
举例1:很多服务员的微笑都是皮笑肉不笑的假笑。
举例2:海底捞给员工租白领社区,宿舍配电脑,给员工配服务员,领班开始公司就给其父母每月几百块的养老金,所以他们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启发:生活中也是一样,要多走心,不要形式。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预先被设置出来的东西(比如“礼”),都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结果,但是(你不懂这个道理)忽略了“道”本身,所以是愚蠢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因此应该站在“道”的根上,而不是强调最后的“礼”,把重点放到提升自己的境界上,按照“道”去做事,不能只注重“道”的外在结果。所以不要站在“华”的一边,要站在“道”的一边。
老子是讲那些不按道做事,却想要提前得到道的结果的人,是愚之首也。
启发:做事一切发自您的内心,外在的一切都是结果而已。强行要求别人怎样,就是站在“华”、“薄”上。
记得点赞哈~谢谢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纯属个人学习笔记,如果您想听原版可以自行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