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一个人的朝圣》里的男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外表高大但内心软弱胆怯的男人,遇事只会像鸵鸟一样低下头,沉默不语。
于是他的儿子以酗酒、自杀来对抗父亲的平庸,妻子恨他当年对儿子的淡漠、不作为,而自己也一辈子活在对唯一好友的愧疚、对自身境遇的麻木绝望之中。
但是后来他坚信通过徒步的方式可以拯救罹患癌症的好友,于是他义无反顾的上路了。
旅途中哈咯德那平淡无奇、一潭死水的人生就这样被作者抽丝剥茧、原形毕露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直击人心,因为这与我们普通人平淡无奇、谨小慎微的人生何其相似,那些表面上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实际上隐藏着许多的黑暗与磨难、辛酸与挣扎。
故事结局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的好友在弥留之际感受到了哈罗德的宽慰和温暖并最终在安详满足中离去了,哈咯德自身也在旅途中懂得了宽恕与放下。
最后,当那个愈加自信、笃定、坚强的哈罗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时,他们又找到了当年一见钟情时的惊喜,再次回归到了幸福的家庭里。直面内心的软弱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悲哀的意识到哈罗德的言行中有我的缩影,折射出我内在的虚弱。
我记起了我的初恋,和哈罗德一样,我只在两人刚在一起的一刹那表现出勇敢和热情,后来的日子就整日惶恐不安于自己的缺陷、他的离开。
于是我时而淡漠疏离,时而歇斯底里、无理取闹,终于在彼此伤害中把对方越推越远,直到痛苦地永远失去。
自此我才懂得,当一个女人内心没有安全感时,她要么隐忍沉默而憋屈,要么脆弱易怒而充满攻击性。只有当自己内心真正丰盛强大起来,我们才能勇敢却不失温柔地指出对方对我们的疏忽抑或冒犯,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淡定从容地享受恋爱中的欢愉美好。
我记起了学生时代的我从来都不会全力以赴的拼成绩,反而以吊儿郎当、满不在乎为荣。现在想来,其实我潜意识里很害怕自己努力了依旧学不好,成为被众人嘲笑的书呆子、傻瓜,于是宁愿活在其实我很棒,只是我不愿意努力,否则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的假象中,庸庸碌碌的成长。
直到现在,这种性格使我面对喜欢的东西从来不敢去争取,只会逃避抑或将就,也就基本上没有体会过争取的快感、拥有的喜悦。
初入职场的我发现了一个很令人心塞的现象:在我们会计行业中,大部分都是女性,可真正做到中高层的却基本是男性,很难见到女性的身影。我不禁反思,当初那些努力读书考证的女性们都去哪儿了?或许我们迫于社会的压力抑或自身的惶恐而将精力放在了相亲,愁嫁上,错过了职业发展黄金期,后来又将精力放在家庭上放弃了进步,错过了职业发展黄金期。说实话,不是没有为自己依旧孤单一人,看不见未来惶恐过。
但这本书无异于一注强心剂,让我听到了内心的最真实想法--我想拼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人生路还很长,没必要为还没有遇到的那个他而烦恼焦虑。况且我更偏爱那种积极乐观,勇于挑战、独立自主的男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活力,而不是一眼看到头的沉闷。所以为了遇到Mr right,我想我先得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是吗? 别让恐惧的心理阻挡了你前进的步伐,人生只有一次,值得搏一把,未知并不可怕,熟悉的未必安全。就像加油站女孩所说的:
“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来吧,接受“不可能”,一杯执着加几滴疯狂,生活会更加充实而快乐。”宽恕与放下 这场徒步,也是哈罗德寻找自我救赎的过程。故事以一种残忍却不无温情的方式提示我们,与坚持同样重要的,是放下和宽恕。
从开始的透支身体,强求自己走最多的路,到后来开始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量力而为,这个对待身体的转变也是他直面内心、学会释然的开始。
从开始的陷入不堪的回忆中无法自拔,曾经的场景一次次重现,他成了被迫留下来的观众,目睹一个个错误、矛盾、不该做的选择到坦然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不再纠结于内心的痛苦,反思不该让负罪感毁了彼此的生活,懂得了接纳和爱,与自己达成和解。
正如泰戈尔所说: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做后悔、愧疚的事,也都会经历他人的伤害或背叛,但是让我们步履维艰、止步不前的,不是这些不幸,而是不能诚实地面对往事,不能发自内心的宽恕自己与他人,那么即使这个人已经白发苍苍却依然会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踽踽独行。
只有对命运有了心平气和的接受时,才能够平静地面对在某些时候变得很可怕很绝望的生活。
爱与陪伴
旅途中的哈罗德渐渐放弃了那些他以为离不开的日常用品,学到了只追求最弥足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并由衷发现生命中纵有噬骨般疼痛的千疮百孔,因为有你,因为还有件值得相信的事,这才有了幸福的可能。
正如哈罗德所说: “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哈罗德在路上学会放手,离开,以及曾经带给他无限伤痛与悔恨的家庭记忆。
此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爱与安全感: “但他肯定奎妮会一直陪着他,戴维也一样。还有纳比尔、琼、哈罗德的父亲和那些阿姨,只是他们不会再有斗争和过去的伤痛。他们会成为他走过的空气的一部分,就像那些他在旅程中见过的路人一样。”在终于回忆起爱的那一刻,他们的心重新获得了自由。
而莫琳,也开始意识到不管曾经发生了什么,她需要哈罗德:
”走在通向码头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线袭来。她和哈罗德凑合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维,甚至不是同情。她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单。“
莫琳也开始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她开始后悔曾经对哈罗德说了那么多言不由衷的话,开始明白家庭的不幸,儿子的离去她也有责任。现在,她渴望哈罗德能够回到她的身边。
最后莫琳紧紧抱住他,直到悲伤散去。他很高,很木讷,他是她的。
勿忘初心
伴随着长途跋涉的辛劳与不适,哈罗德不止一次怀疑过自己出发的理由,以及这场徒步的意义所在。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天看天、看山、与路人交谈,回想过去的一生?他的体力能够坚持徒步到贝里克吗?奎妮会因为他的行动而延迟结局的到来吗?开始时他经常遇见这样那样的难题,时不时会动摇,甚至想要放弃这场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旅行,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
可是,因为一些陌生人的鼓励和帮助,他又奇迹般的坚持下来了,有人安慰他说: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他在路上给妻子打电话说:
“我也想你,但是莫琳,我一辈子什么都没做,现在终于尝试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这趟旅程。奎妮还在等,她对我有信心,你明白吗?”
其实我想,除非我们一直停留在自身心理的舒适区域,否则我们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阻力和挫折。
有时候感觉自己艰难跋涉了好久,却依旧似乎原地踏步。于是,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会想放弃。
其实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太急于求成,太在意眼前得失而忽略全局。但当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时,会发觉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成长了不少。
所以,千万别在还未达到质变的飞跃时就放弃。不用在乎自己走了多远,只要还在前行。
人生之旅,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比留在原地强。
旅途的意义
哈罗德走过的627英里,不仅是用脚迈过的距离,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
也许是当身体回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也许是因为视野的阔达、心胸的开放、思想的碰撞容易让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可以学到更多。
也许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路上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开放的。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
有人说,旅途是我们从一个自己呆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我却很喜欢当自己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着行色匆匆的路人,放空自己,寻找自己的影子。
毕竟我们终究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