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654字
预计阅读时长七分钟
感谢这几分钟的相遇❤️
#时光永远向前,回忆未曾搁浅
希望我们不畏前方,各自安好#
❤️
最近看朋友发的朋友圈,大致是感慨高考只剩二十多天,恍惚间才意识到,离我的高考,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时光总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逝,曾经的心情在新的环境与新的生活中似乎逐渐离我而远去,直到突然被提起,一些在心底沉睡了很久的记忆才被唤醒,抖落因许久未触及而蒙上的薄薄的灰尘,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份心情只是被封尘而未曾消逝。
回到宿舍瞥见从家中带来的高三时用来写下碎碎念的本子,打开星星灯躲在床帘里翻着一年前写下的文字,不禁也开始感慨:曾经以为会铭记一辈子的高考,如今想来是那么云淡风轻。现在看来,它也只是人生中一件比较重要,但不至于改变命运的事情罢了。
❤️
我的高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那年,也是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蔓延全球对世界造成了冲击那年。那年高考推迟,还在家中上网课的我们突然凭空多出来了30天的时间;那年口罩几乎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出门前总会问一句戴好口罩了没;那年山东新高考改革,我们用着旧的教材对接新的考试大纲与范围。而对于未来,似乎一切都是未知。
2020年经历了疫情裹挟下两个月的网课,因为种种原因不断涌来的抑郁情绪,回到学校才逐渐调整好的状态,以及最后一段时间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我的高三没有想象中的奋力一搏和满腔热血,只是每天做着一些买来的试卷和习题,感受白昼一点点变长,气温一点点的上升,怀着对三个月假期的期盼,撕下一页一页的日历安静地等待着高考的到来。
平凡而又普通的每一天不断重复,对于高考的记忆逐渐模糊,但高考前的一些故事还像散落的星辰,偶尔在漆黑的夜中闪烁。
❤️
从家中回到学校已经是四月份,因为疫情的原因,每个班被分成了AB两个小班,从原来的三楼搬到了五楼,没有了同桌,自己一个人占据着一片小小的空地。老师们错开时间给两个班授课,于是四十分钟的课被分成了二十/二十,二十分钟讲课,二十分钟自习。
我坐在教室左后方倒数第三排,挨着窗子和暖气片,抬起头就能看到大部分的同学。漫画中这个位置是“主角视角”,但是我倒没有什么主角光环。只是喜欢坐在后排,因为总觉得角落里是一个隐蔽的地方,好像一个秘密基地,可以偷偷干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偷偷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这个地方,安静而不容易被人打扰。
❤️
分班后的教室离老师办公室很远,又因为在五楼,所以自习时很少有级部老师过来巡查。而班主任因为胖胖的身材,来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于是我们就像没有人管的野孩子,开始了自己的狂欢。
男生们折纸的纸飞机从五楼飞下,落在空旷的水泥地上和开着月季花的草坪里;下课时打开多媒体玩扫雷,音量开到最大从三楼都能听得到;废弃口罩上面的白色皮筋被收集起来做成弹弓,撕下草纸折成小块作为弹药,自习课上不经意间扫了一眼地面,脚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多了一些零碎的折叠起来的纸片。我们好像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没有丝毫的担忧和畏惧,认真地抓住每一分钟玩耍的时间,一点都不像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
可能是网课在家时大家都太无聊了,来到学校以后反倒十分洒脱放纵,也或许玩本来就是这个年纪的天性,但是那个时候是真的快乐而开心,好像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未知的恐惧,没有一切一切让人不舒服的事情,只有一群单纯的少年,穿着校服在刚好的年纪拥有着青春的快乐。
❤️
AB分班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我和朋友吃完饭从食堂出来,看到好多人都在急急忙忙地搬东西,听一个认识的同学说,是要回到原来的班级了。于是匆匆赶回,把课本和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点一点搬回了原来的教室。收拾好东西坐下以后还有些恍惚,看着墙上的倒计时牌,时间已经不剩多久。AB分班时候的快乐好像一场甜美的梦,如今梦醒来以后要面对的是冰冷的现实:真的快要高考了。
五月的小城有着她独特的燥热,伴着六十多人的教室大家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为了让不怎么制冷的空调发挥最后一点作用而紧闭的窗子,外加低沉的气压使得教室里的氧气似乎越发稀少。索性,还有实在忍不住打开窗子时飘来的清凉的风,以及周围的伙伴带来的快乐。
❤️
一直认为坐在我后排的男生F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瘦瘦的身材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弱不禁风,微微有些驼的背和始终不正的站姿让他给人一种颓颓的感觉。虽然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总是人群中给大家带来欢乐的那个,但总觉得,真正的他心思细腻,散发着些许文艺青年的气息。不知道F到底看过多少书,读过多少文章,写过多少只给自己看的碎碎念,和他聊天时偶尔提到鲁迅王小波,不难看出他的文学素养。只是更多的时候,他扮演的是课上烘托课堂氛围,课下搞怪嘻嘻哈哈的角色。
认识久了就成了很好的哥们儿,互相打趣着对方的一些奇怪的习惯,并且都想做对方的长辈。奈何我脑子转的不快,每次都是被他占了便宜。我努力回忆高三最后一点时间的记忆,好像更多是和F他们聊天时的快乐。自控力极差的我总是在自习课上忍不住扭头说话,好几次差点被老师发现;有时候听到他和同桌聊天时说的某一句话好笑的话而强行憋笑,写在本子上的字因此开始歪歪扭扭。
F的高三做了很多课外的习题,只是因为不喜欢老师布置的题目。他走读,我住校,有时拜托他帮忙带一些试卷,每隔一段时间两个人互相问一下试卷的进度,虽然最终我并没有做完。高考后的他搬家去了四川,临走前分散了自己的一些带不走的书。我拿了几本,有聊天时提到过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F的高考分数还算如意,志愿录取结果出来,去了一所医科大学,买了相机开始摄影,偶尔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自己拍下的照片。五月的某天F推给了我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面有一篇他在上水课时写的随笔,其中几句看完后突然有些失落。
“那些花了好多钱买的辅导书,好厚的一大摞,最后只换作一张薄薄的红色纸钞
我卖掉了给我痛苦的习题
仿佛背叛了我三年的生活
我对那段时光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
好像也把那段记忆卖给了无名的商人
却只换来茫然和无措”
或许进入大学的我们都背叛了三年的生活,也黯淡了曾经的那些记忆。我在千里之外观望着他的生活,有时也会感慨:高考后的我们,都在大学开始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尽管平时联系不多,但是都知道关系一直都在。也希望,未来安好,各自欢喜。
❤️
F的同桌D是一个胖胖的男生,看起来呆呆的,但时常语出惊人。自习课上偶尔看他不学习只对着窗户发呆,同桌说这可能就是大佬在思考吧。D的理科十分好,周围人有不会的问题基本都是去问他。化学,物理,数学,好像与理科有关的东西他都可以轻易解决。而我也知道,任何一种看起来的轻而易举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练习与积累。和D聊天时也听他提起过,晚自习放学回家后的他还会再做题复习知识点,加上本身就对理科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也愿意一点一点钻研思考,才慢慢有了给大家讲题的实力。这才想起他总是在白纸上写写画画,在英语课上划水,推导公式练习习题,在课上和F一起接老师的话,慢慢被老师熟悉,因为文科不是很好,但在课上又十分活跃,逐渐成了一些老师上课的打趣对象,倒也为课堂带来很多快乐。
D的高考成绩一般,总觉得他还可以考的更好些才对。但是看他也算满意,收拾行李去了一所211的新疆校区,学校很大,是我羡慕不来的面积,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新疆小姐姐。步入大学之后的第一个寒假,出去玩时在路上偶遇了D,因为快要开学,他在等待做核酸检测。简单聊了几句,感觉他在大学过的还算不错,依旧算是班级里的大佬,依旧还是高中时的乐天派。只是好不容易瘦下的二十斤在过了寒假之后再次反弹,以至于见到他时和高中变化不大。时间匆忙,简单聊了几句就匆匆告别,感慨缘分是个神奇的东西,竟然会在路边偶遇许久没见也是好久没有联系,也没什么消息的D。有关高三的记忆总是在不经意间黯淡,但在高考结束之后每次遇到一个朋友就会被点亮一次,然后安静地闪烁在回忆中高三那段平凡的生活里。
❤️
高三的模考几次结果都不尽人意,排名卡在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自己没有太焦虑,只是老师和父母有些为我着急。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自己内心并没有慌张,也没有因此打满鸡血,只是依旧那样做着一张张试卷,安静地等待高考的到来。对于高考那几天的记忆早已模糊,只记得第一场语文考试时没有空调的教室十分闷热,手心不断出汗把答题纸浸的稍微有些不平整。高考成绩出来以后,班长开始统计高考分数,看了一下最后的排名,才有了一点点安慰。一场高考,让我终于摆脱了总是填不对的工艺流程和上课思维跳脱的化学老师,可也远离了一直给予我们鼓励的温柔可爱的瞿女士。或许总是会在一段时光遇见一些很好的人,陪你走完这一段以后,就会微笑着说出再见。前路不再陪伴,但曾经一起度过的日子依旧在回忆里熠熠生辉,点缀着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
❤️
如今的我在一座海滨城市开启了另一段旅程,在一所小小的大学里遇到新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仍旧快乐而美好。有时也偶尔停下来望向前方,等待我的依旧是未知。我坐在由白色独角兽守护的小小空间里,一点一点敲下属于我们的高三时光。时光永远向前,回忆未曾搁浅。那些因为高考相遇又因为高考分散在各地陪伴我走过高三的朋友,希望大家都各自安好。那些因为不甘心而选择重来一次的朋友,希望结果会是如你们所愿。我在这座小岛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