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又独立的团队角色
职场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公司则根据业务需要对每个员工的角色进行了界定并分派了相应的岗位职责。
比如一家典型的传统软件公司,有需求分析师、系统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测试人员等等。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各种互补的角色一起组成一个“十项全能”的团队,共同推进目标的完成。整个过程中,项目组的成员既统一又独立:大家为了共同目标互相配合,但又各自独立完成划分给自己的业务模块。
比如需求分析师,在项目里主要负责搞清楚用户或者市场需要什么,怎么把笼统、宏观的“需要”转化成一个个具体可实现的“系统需求”。这份职责背后的隐含要求是:需求分析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份可以用来指导设计的需求文档。
又比如开发人员,负责把设计文档中的想法用代码进行实现,变成可用的产品,这意味着开发人员需要在时间等资源约束下,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的开发工作并最终形成具备一定功能的软件模块。
在一个大项目中,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需要和其他成员协同作战,但是在自己负责的具体业务上,我们又要有独立完成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把拆解出来的这块业务看作一个“小项目”,我们便需要一个人撑起全场。
那么,在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又扮演了哪些角色?这些角色有又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这是今天小苏在上班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问题,考虑一番后,觉得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看,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重角色:产品经理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产出”,可以是有形的文档、物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这些产出都可以定义为工作的“产品”。
独立完成工作时,我们便是工作成果的“产品经理”,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决定了产品的形态和质量。此时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用户视角”。用户是谁?这个产品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如何保障用户体验?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比如对需求分析人员而言,工作的产品是需求文档,其最重要的用户是设计人员,而需求文档要准确全面地描述客户的需求从而为设计人员提供下一步设计系统的依据。文档是否架构合理、逻辑清晰、语言通顺都会影响到设计人员的理解和体验。而一个好的需求分析人员,则必然意味着TA可以打造出一份出色的“需求文档”产品。
第二重角色:项目经理
确定了产品定位和设计后,下一步是要在明确的目标下,在有限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将产品生产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我们便要承担起“项目经理”的职责。此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资源约束有哪些、环境条件有什么限制、项目边界在哪里,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做好计划安排、进度管理和监督、必要的调整和控制等工作并最终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
还是来看需求分析人员:TA的项目目标是一份准确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得当的需求文档,约束有时间、调研预算、技术手段等。在这些约束下,TA需要安排好调研、总结、拟制文档等工作环节的时间和其他资源分派,当实际情况和原定计划有冲突时,还要在不影响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做出适应性调整。
第三重角色:执行人员
每一项工作的最终落实都需要靠人来完成,作为独立负责人,自然要亲力亲为把活儿干好。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则是这项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拿需求分析这项工作来看,如何调研客户、如何恰当地理解和表述客户的需求、又如何从客户的原始需求出发提炼出系统的建设需求,除了必备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方法和工作经验,不是随便谁都能漂漂亮亮完成的。至于工作态度,其重要性就不必多言了。
小结与延伸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执行人员三重角色层层递进,视角和职责越来越具体,当我们独立负责一项工作时,需要在三种角色间来回转换。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工作,带来的好处是:我们具备了一种主动作为的“塑造者”心态,而不是在被动、不情愿却m又不得不做的消极状态下去完成一项任务。心态转变后,我们最终提交的结果是一件精心打造的“作品”,整个过程会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其实,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尤其当我们觉得生活平淡无味或者压抑苦闷的时候,不妨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和视角:感到不满时,我们就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看是否需要改良或者重新规划一下;拖拉停滞时,就转换成“项目经理”好好筹划和监工;觉得能力不够时,就端正态度、在执行的层面好好提升和磨砺自己的技能。
设想一下,如果把工作、生活用一件件“作品”串联起来,该是一个多么幸福满足、充实自豪的场景。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凡间客(LifeVivification),在平凡的生活中探索成长,欢迎关注。
你好,这里是凡间客,一个成长中的自媒体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互相交流生活经验和成长感悟,一起在思考中破解困局。欢迎你提出困惑,也期待你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