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有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读大班,孩子每周都有家庭作业,因为孩子还不认识字,所以从小班开始,每次作业都要她陪同才能完成。孩子一开始完成作业很主动,也很喜欢,但慢慢就不主动了。最近她有点发愁,因为她周末经常要加班,有时候晚上8,9点下班回到家,才突然发现孩子的幼儿园作业还未做。更让她担忧的是,孩子面对未做的作业若无其事,妈妈让他做,孩子竟然说“不会,你帮我做!”孩子对作业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已经变成了常态,而不是偶尔出现。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孩子对作业没有责任感?
两方面的原因:
1、学校布置作业的方式有问题
有些学校的老师,尤其是幼儿园的不少老师经常跟孩子布置作业的口头禅是这样的:“让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少壮不独立,老大徒依赖”,从孩子第一次接触家庭作业,老师“爸妈陪伴”的口头禅灌输到他们的脑袋,长期下来给孩子制造的错误信号是“作业是爸爸妈妈陪同我一起完成的,没有爸爸妈妈的陪同,我便不能完成;爸妈没陪同,违背了老师的吩咐,是不对的。”看吧,作业是谁的责任,从一开始的归属便发生了错位。就如同一个老人纠正用左手拿筷子的孩子说:“左手拿筷子的是傻子,聪明孩子用右手拿筷子”,那么这个孩子就非常虔诚地遵守下去。
幼儿说认为,孩子们能在幼儿园里完成的作业就不用让他们带回家里;老师能给孩子讲明白怎么做的作业,就不用父母协助完成;孩子实在是不能独自完成的,那就不叫合理的作业了,该叫“为难大人的作业”,学校需要反思一下教育的初衷了。
有些人说,老师的目的是希望家长多陪伴孩子吧?但是以助长不良依赖习惯的陪伴是不好的陪伴,况且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很多呢,玩游戏、讲故事、郊游等陪伴的方式更高效,不是么?
2、家长的陪同方式有问题
不少家长一开始也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便不拒绝陪同;更有些家长看到可爱的小不点如今竟然要写作业,甚感可爱,陪同孩子一起感受那份新鲜感。没想到陪着陪着,自己就陷进去了。一旦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便自觉无趣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左右老师们是否布置作业,但是最好能让他们注意一下布置作业时的说话方式,以及让他们知道助长孩子依赖性给家长带来的困扰。而对于我们家长自身,如何避免让孩子产生依赖呢?
首先明确告诉孩子,作业是他们的,就像小玩具小书包一样,是属于孩子的,不属于爸妈的;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应对。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
即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大人只需要告诉孩子标题的意思,剩下的交回给孩子。比如给小动物图片上色,无论孩子涂抹出界还是给小狗涂上了绿色或五颜六色,甚至只是乱涂乱画,都不要去纠正他们,因为孩子已经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并且正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有父母说,明明做错了不纠正行吗?随着孩子智力的成长,他们自然会自我纠正,更何况有谁规定小狗不能五颜六色的呢?
如果是那些孩子们根本不能独立完成的手工呢?
大人也不要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是当孩子说不会做的时候,你大可以说:“宝贝不懂做灯笼呀,那可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吗?”引导孩子寻找解决方法,让孩子去想,而不是家长帮忙想。即使孩子想出的答案是“画一个”,或者“买一个”,也不要否定孩子,更不能因为跟老师不好交代而帮孩子做,因为孩子已经在为“自己的事情”寻找解决办法,真正把事情视为他们自己需要面对的难题,是最值得家长欣慰的。
如果孩子到了小学呢?父母应不应该陪同孩子写作业?
答案是不应该,偶尔的指导可以,但不建议天天的陪伴。还是那句话,将作业的责任归还给孩子。大人可以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家人不要看电视、不要玩手机、不要玩Ipad,而是在一旁看书、写字,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果孩子遇到难以解答的难题呢?
引导孩子想办法,最后还是无法解决的,最终可以让孩子自行决定是继续思考,还是第二天请教老师,还可以让请教完老师的孩子回家告诉家长如何解决,起到了再次复习的作用。
为什么把责任归还给孩子那么重要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农村的亲戚中有这么两姐弟,他们的父母重男轻女,让姐姐只读完小学就不再上学,每天安排很多的家务活给姐姐,从不理会姐姐学得好还是差,但姐姐很爱学习,经常一边做家务一边读书;而弟弟呢?父母百般疼爱,从不舍得让弟弟做一点儿家务,他们每天用有限的知识辅导弟弟做功课、监督弟弟学习,稍微不认真便严厉批评,还卖掉了家里的猪牛让弟弟到镇里上学,妈妈还因此专门每天早晚接送弟弟。但弟弟的功课却非常差,经常撒谎不写作业、逃课,有时当妈妈送他到校门口,他便转身偷偷溜进网吧。后来有亲戚见姐姐可怜,便资助她继续上学,最终姐姐大学毕业在大城市当了老师;而弟弟呢?初中没念完就念不下去了,现在镇上打着零工。
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姐姐为自己而学习,学习是她自己的责任;而弟弟呢?他是为了爸妈而学习,对弟弟来说,学习是爸妈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