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留学生因生活费辱骂父亲”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主人公23岁在西班牙留学,她父亲北大毕业是某财经媒体的主编。
其人其事
事情大致经过如下:
父亲问女儿信用卡花的什么钱,表示自己老了,希望女儿可以节省些,按出国前的约定每月生活费控制在1万元左右。
女儿没有听进父亲的话,表示自己需要吃穿,也很不容易。
让网友气愤的是,事后女儿把聊天记录截图转发到了群里,辱骂父亲“用了50欧元就大清早跟我吵架的恶心玩意。”
甚至说:“老家伙,养不起本仙女当年就别生啊,什么几把。”
新闻中女儿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慨万分,不禁让人想起《千与千寻》里汤婆婆的“巨婴”宝宝,虽已成年却像婴儿一样只懂索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资源、应用流程和行为价值取向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巨婴”宝宝,又该如何避免成为“巨婴”宝宝?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指出,“资源、应用流程和行为价值取向”是塑造一个人的三大关键因素。
1.资源
资源,是指得到的或者获取的经济和物质资源,包括时间、知识、天分、人际关系、经历以及过去学到的经验。
2.应用流程
应用流程,是指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各种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以及利用资源实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以及创造了什么新的东西。
3.行为价值取向
行为价值取向,即价值观,是人生的选择倾向,决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重要哪些次要哪些需放弃。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可以在面临选择时懂得如何去评估不同选择,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
4.三大因素影响
总的来说,“资源”是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做事方式,“价值取向”则是做某件事的动机。
比如制作机器人,资源是拥有制作机器人所需的设备、材料、编程自动化等相关知识、时间等。
而应用流程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加以利用并做出机器人的思考和操作过程。
花费宝贵空闲时间制作机器人,希望通过机器人解决关心的问题,或挑战自己创造独特的东西,或得到朋友赞叹等都是驱动做这件事的“价值取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催生了各种陪读、报班、鸡娃牛娃,家长们不断地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却忽视了孩子应用能力的提升、价值取向的培养,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巨婴”。
孩子长大后,依然延续家长的模式不断索取资源,没有意识到自己应用能力的缺失,也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不知为什么而活。
如何增加资源
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如房子、车子、钱等,无形资源如知识、人脉、时间、经历等。
无形资源难以衡量,却有巨大价值。互联网时代,无形资源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口口相传的经典书籍、优质的公开课、各类媒体和社交软件,极大方便了知识的获取,也拓宽了与他人的链接。
如何提升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小到系鞋带、打扫卫生、做饭、自行上下学,大到选专业、规划职业、应聘,每一次的实践都在提升应用能力。
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都应该靠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应用能力,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自信,还可以体会到事情完成后的自豪。
“我不害怕面对问题,我相信自己能解决它”,这样的自信不是来自丰富的资源,而是来自完成某件困难且重要的事情。
家长需要让孩子自己多经历,而不是通过家长介入来确保孩子成功。不要只关注分数比赛等,而忽略了能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正确经验课。
新闻中的父亲很爱女儿,自己喝粥配咸菜,女儿却大手大脚。新闻热议后也第一时间出来把责任揽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小时候对女儿太苛刻了。
而这些做法恰恰让女儿失去了承担责任的机会,失去了提升应用能力的可能。女儿已经成年,留学家人不同意,是她自己强烈要求,她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比如勤工俭学或节约开销,而不是一味向父亲索取。新闻遭网友热议,她也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想法承担后果。
如何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问题出现时,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价值取向,并学会如何实践这一价值取向。
如因为不希望孩子重要的课程作业得分差,亲自帮孩子做作业,这将传达分数比作业本身重要、父母会帮我解决问题、如何靠关系走捷径等错误的价值观。
小时候价值取向受身边人影响,特别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成年后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思考、实践等有意识地调整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