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每日反思第70天。
写昨天的反思文章时,我忽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现在我自己以为的反思究竟是不是反思?这是一个底层的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这几个月来我的努力岂不是在做无用功?
我重新阅读了得到专栏的文章,李笑来老师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大卫迪绍夫在《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中对元认知的定义是:我们审视自身思想的能力。我的认知和行动与这两个定义是有偏差的!
在我自己写的每日反思里面基本是自己对得到专栏的理解、延伸联系和实际应用,这算不算是元认知?
按照迪绍夫的观点,反馈回路包括四个主要因素:事实、联系、结果和行动,一个元认知回路是无意识的信息进入 到意识空间,并且转化成能重新转回系统作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两种水平的元认知,即低水平元认知(我们接受认知的想法和感受)和高水平元认知(我们从所想所思中分离出来)。为方便区分,我将前者称为认知,后者称为元认知。
通过元认知应用,我们能够越来越且有自律人格,进而改变整个生活,同时我们引导和管理信息进出意识空间的能力也会增强。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积累,人脑相应要适应变化,在适应过程中意识相应在自我协调和自我失调间取得平衡,形成了自我对称的人格 ,这种人格对外部输入施加更多的有意控制,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叙述,加强大脑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有效利用元认知能力。通过这种元认知-自律人格-自我对称-有意识自我叙述-适应-元认知的往复循环,人类发生了快速的文化进化。(如下图)
对照一下自己的行动。每天写作(现在不敢自称“每日反思”了)是认知,而今天对写作状况的分析是元认知;订阅得到专栏学习是认知,发现专栏太多陷入“进步焦虑”继而自我调整是元认知。其实平时我所写的大部分内容是认知,只有一小部分才可以称为元认知,按照迪绍夫意向性分阶标准,我现在的意向性大约可以到3.1阶。
再想一想自己今天的心情,本周一发的留言获得了784个赞,满心期待能在获奖名单中有一席之地,但未能如愿,本周十大热评中几十个赞的就能入选,也没有我,心情不知多失落。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思考,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那篇留言鸡汤的性质太多,没有啥真实有用的内容,再说自己写作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留言加精,无意中写了个小爆款,自己还是赚了呢!如此一想,不由心中释然,这也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人脑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前额叶,这使人类具有了元认知的能力,人类不断有效利用元认知循环,推动科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文化进化。在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和信息的快速发展,驱赶着人们前进,要想不落后,必须不断成长。我认为,现在应该算是一个认知进化的时代,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会做减法,要设定好目标,不断砥砺前行。前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加强元认知的能力,促使自己的认知不断更新和提升,加速进步,把自己打造成有成长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