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现场,我们很早就开始宣导了现场质量管理的“三不原则”,并且一直在推行这样的思路和要求。但是,很长时间来,还是停留在“三不原则”的知识和口号上。如何进行更好的实践,我们一直在摸索。在最近推进现场改善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了一些心得,进行总结。
1.什么是”三不原则“?
”三不原则“ 定义:1.不接收不良品;2.不制造不良品;3.不传递不良品。
这是从字面上很好理解的一句话,三个要点。
大家通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不接收”、“不制造”和“不传递”上,其实,首先的我们应该聚焦的是“不良品”。
“不良品”就是不符合检验规范、标准的产品。
我们每天在生产,天天都分析不良品,自认为对各种不良现象都有识别和记录。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在现场可以看到,有很多的不良项目,作业人员进行的现场的修复后,没有计算不良数,也没有计入不良品。比如产品表面脏污(手指套等引起)的清洁等,PCB板的锡珠清除动作等等。这些没有进入不良报表,作业人员也没有反馈。但是这些是不良,因为影响了生产的效率和直通率。
所以, 对于“不良品”的定义:不符合检验规范、标准和产品或者需要额外的作业动作和过程的产品。
这个定义广于原来的界定,也更加需要我们现场的观察和识别。
2."三不原则”≠“零缺陷”
当我们需要推进“三不原则”时,首先的挑战来自于现场管理人员。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现场的不良绝对做不到“零缺陷”。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推行,生产必然无法进行,不确定在什么时候就要停产。
我们的认知里面,“三不原则”=“零缺陷”=不可能!
这也是我们很难将“三不原则”推行的根本原因。
其实,“三不原则”≠“零缺陷”!
为什么要这样界定,因为我们需要对不良品的产生原因进行分类识别。
3.不良品的分类:系统性不良和非系统性不良
不良品的定义在前面已经阐述,但是,产生不良品的原因,我们需要进行分类。
我们需要把不良品的产生原因分为:系统性不良品和非系统性不良品;
系统性不良品定义: 流程按照现有4M1E前提下安定作业时,与系统能力CPK相关的、随机产生的不良品。
这类不良品包括:贴偏光片异物、组装异物、IC压合异物等等。
非系统性不良品定义: 与系统能力CPK无关,通过4M1E中的部分因素调整可以达到零缺陷的制程能力的不良品。
这类不良品包括:漏贴易撕贴(漏工序)、片贴歪、喷码歪斜等等。
系统性不良品是一个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改进,涉及4M1E多要素。
比如:我们经过统计,贴片异物的平均不良率在1.5%左右,那么,设备调试安定、偏光片正常清洁、LCD清洗结存OK等前提下,每天生产8000pcs的不良品大约在120pcs左右,按照一天10小时的计算,每个小时随机12pcs左右。连续出现5片以上不良的情况应该比较少。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上述的数据进行分布,就说明产生的不良品是现有的系统性不良品。假如连续出现5pcs以上的贴片毛线/异物等,这就是考虑出现了非系统性不良品。就需要马上启动“三不原则”的立即响应,作业人员需要立即报告异常。
非系统性不良品,是由某个因素变化引起的,这些不良品的改善目标需要按照“零缺陷”来要求。
比如,上述例子中的突然出现的贴片异物连续出现,就可能是偏光片的表面状态没有清洁干净引起的。又比如:片贴歪。在设备调试OK,安定生产的条件下,片贴歪是没有的(就是零缺陷),如果出现1pcs,就是非系统性不良品出现,需要立即反馈设备是否出现了不安定因素。
比如:QC需要对PCB上的锡珠进行清洁,根据分析,根本原因是焊锡的时候,有锡珠掉落到PCB上,通过增加硅胶片保护,防止锡珠掉落PCB上。
因此,针对系统性不良品,”三不原则“≠“零缺陷“,这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
针对非系统性不良品,“三不原则”=“零缺陷”,出现不良须立即改善。
4.相关人员应该承担的职责
所有管理动作,最后都需要落地到现场。
在百度上搜索“三不原则”时,文章总结的“三不原则”的实施要点一共有10条:https://wenku.baidu.com/view/bac5fa0631b765ce04081456.html#
对于这10条,根据我们现在实施的经验,我并不都赞同;
根据我们现在实践的总结,我们应该按照如下的职责进行区分和推进;
作业人员:1.发现不良品立即反馈;2.不制造本工序非系统性不良品;3.能够识别其他工序的可以识别的不良,能够不传递能够识别的其他工序的不良;但是,对于不良品的漏传递,也不应该追究上一岗位的故意责任;4.负责按照SOP作业,不负责解决不良品(这点尤其关键,改善的责任不能压在作业人员的肩膀上,而是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担当);
班组长:1.立即响应和处理作业人员的异常反馈;2.解决能够处理的非系统性不良品;3.不能解决的问题立即上报;4.现场作业巡查,保证SOP的落实;5.现场巡查,识别系统性不良品是否出现非系统性不良的波动;6.总结培训作业人员(不良品认识和改善方法);
现场管理人员/工艺人员/工程人员:1.立即解决非系统性不良,并要求给出的对策为防呆、工程保证度为A的对策;如果有需要,推动到开发的完善和变更。2.持续改善系统性不良品;3.优化流程和作业手法,开发作业治具等,提升直通率和效率;4.培训和SOP修订完善。
5.总结
通过推行”三不原则“的方法,直通率提升了,漏工序等原来认为不能杜绝的问题已经到了个位数。而且,员工反馈作业越来越轻松,QC检查的压力越来越小,QC的人数配置也在减少, 流程的持续优化过程还在继续。
对”三不原则“认知的改变是推动变革和进步的关键。这个改变提供了落地的方法,将“三不原则”与“零缺陷”进行区分,将不良品区分为系统性不良和非系统性不良;
”三不原则“的推进,是一个系统过程,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需要针对每个产品、项目持续的改善。
”三不原则“的推进,需要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参与,大家承担不同的责任,共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