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早恋的亲身经历者!八零后的我,那时候上高二,一颗懵懂的心突然开了窍!和同学校的一个初三小学妹产生了感情!当然,我的结局也未能免俗!耽误了学习,最后也没能收货爱情!
我扪心自问,如果当初没有因为早恋耽误了学习,今天的我会不会更出色!尽管我不愿承认,但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谈恋爱固然美好,但消耗了我大量原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时间。早恋的经历除了些许记忆,给我留下的更多的是遗憾!!
但是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早恋不对,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往这块石头上撞呢?!如果说存在即是合理,那“早恋”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几天前阅读的一篇文章,解开了多年的疑惑!
恋爱学界总结了吸引力的五个因素,分别是: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和阻碍。
一、外貌,这是我们做判断是最直觉的要素,所谓一见钟情,大多数就是看这个!
二、接近性和互惠性,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人越有交集,感情越能得到回应,彼此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接触越多,就越能增加喜爱程度。
四、相似性,是说我们更容易喜欢上和我们一样的人
五、阻碍,大白话说就是越得不到,越喜欢。学术上管这种模式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早恋总是不靠谱?中学的环境,不就是以上这五个吸引力要求的完美模型吗?那就是一个恋爱集中营啊!外貌上,青春洋溢,哪有不好看的?接近性上,天天在教室里坐一起;互惠性上,抄作业借笔记你来我往眉目传情;相似性上,大家连衣服穿的都是一样的,每天聊的也都是那几个共同话题;尤其是最后一点,障碍这个吸引力的源泉,有的是啊!老师和家长每时每刻都跟盯着贼似的,个个都是梁山泊跟祝英台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就是天然的爱情催化剂啊!
所以,从吸引力的角度来说,早恋为什么不靠谱,恰恰是因为早恋这个环境太适合谈恋爱了,爱情触发的条件太充分了,所以反而在这个时候没办法真的了解两个人合不合适,也没办法冷静下来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当年我们的老师能够从理论上给我们这么解释,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请家长,分班,转学!是不是再劝我们不要早恋的时候,就会更有效一些呢?
早恋也许是美好的,有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美化早恋,歌颂早恋!但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明白了它不靠谱在哪里,你才能真正的释然!!